肥娟小吃地道传承,推荐福建美食光饼香脆诱人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3


福建某县的清晨,总被一阵清脆的“咔嚓”声唤醒。青石板巷尽头,肥娟小吃店的木门“吱呀”一声推开,老板娘肥娟端着竹匾走出,匾里堆着金黄圆润的光饼,表面还沾着星星点点的白芝麻。晨风拂过,饼香混着麦香飘散,引得早起的阿公阿嬷驻足:“肥娟啊,今儿的光饼烤得够火候!”

64.png

这家藏在巷弄深处的店铺,没有霓虹招牌,却因一道传承百年的光饼,成了县城人心中“家的味道”。从孩童到老者,从本地居民到远方游子,总有人循着这股酥香而来,只为咬一口那外脆内软、咸香适中的闽东古早味。

光饼:刻在闽人骨血里的“战争记忆”
光饼的起源,藏着一段烽火往事。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入闽抗倭,百姓为解决军粮难题,将面粉、盐、水简单调和,中间戳洞穿绳,烤成便于携带的干粮。因形似满月,又带“光明”之意,得名“光饼”。

63.png

“我阿公说,以前打仗时,一块光饼能撑三天。”肥娟边揉面边说。她手中的面团经过8小时老面发酵,揉至光滑有弹性,再揪成小剂子,用木槌轻轻压扁,拇指在中心戳出小孔——这一步需精准:孔大则易焦,孔小则内芯不熟。最后,饼坯刷上糖水,撒满芝麻,贴入炭火烤炉,瞬间腾起阵阵麦香。

肥娟的“倔强”:古法烤炉与现代电烤的较量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肥娟却坚持用炭火烤炉。“电烤的饼皮薄而脆,但少了炭火赋予的烟火气。”她掀开炉盖,热浪裹着焦香扑面而来,饼面已泛起琥珀色的斑纹,“你看这‘虎皮纹’,是炭灰轻轻拂过留下的印记,电烤可出不来。”

62.png

烤光饼是门技术活:炉温需保持在220℃左右,每3分钟翻面一次,全程靠经验判断火候。肥娟的双手布满烫伤疤痕,却能精准感知饼坯的细微变化:“饼边微微翘起,表面冒小泡,这时候出炉最完美。”她用长柄铁铲铲起光饼,“咔嚓”一声掰开,内里呈蜂窝状,松软中带着麦香,引得围观的孩子直咽口水。

57.png

食客百态:一块光饼里的乡愁与温情
午后的阳光透过木窗,洒在光饼堆上。穿校服的少年咬着光饼跑过,饼屑簌簌落在书包带;老茶客们围坐桌前,就着浓茶啃光饼,聊着“当年在福州读书,一学期省下的钱全买了光饼”的往事;更有归国华侨,一下飞机便直奔店里,用不太流利的闽南语说:“在国外最想的就是这口,比法棍还香!”

61.png

最动人的是冬日场景:肥娟将烤好的光饼用棉布裹着,递给环卫工人。“天冷,趁热吃。”她总这么说。工人们捧着光饼,哈着白气,粗糙的手与金黄的饼形成鲜明对比——这酥脆,不仅是食物,更是寒冬里最温暖的慰藉。

破圈与坚守:短视频时代的“光饼复兴”
2025年春,肥娟的抖音账号因一条“光饼制作全记录”视频爆火。视频里,她哼着闽东小调,将面团甩成薄饼的动作如行云流水,炭火映红了她鬓角的白发。网友们惊叹:“原来光饼不是‘光秃秃的饼’,而是有故事的文物!”“求开网店,我要让全国人民尝到!”

60.png

面对蜂拥而至的订单,肥娟却拒绝了工业化生产。“机器压的饼没有‘呼吸感’,炭火烤的才有灵魂。”她坚持每天现烤200个,多一个也不做。有品牌方想合作开发“光饼零食”,她摇头:“光饼就该是热的、脆的,冷掉的味道,不是我想传承的。”

文化传承:从灶台到课堂的“活教材”
在肥娟看来,光饼是“会走路的非遗”。她与县文化馆合作,开设“光饼制作体验课”,孩子们围着她学揉面、戳孔、贴饼,笑声与“咔嚓”声交织。“以前觉得光饼就是零食,现在才知道它和戚继光有关。”小学生小林举着烤焦的光饼,脸上却满是自豪。

59.png

更让她欣慰的是,儿子阿强辞去城里的工作,回乡学做光饼。“妈,我想把光饼做成文创产品,比如印上闽东风景的包装盒。”阿强翻着设计图说。肥娟笑了:“行,但记住,饼的味道不能变。”

尾声:酥香未散,薪火永续
暮色四合时,肥娟小吃店的炭炉依然红着。最后一批光饼出炉,金黄的饼皮在余晖中泛着光泽。食客们捧着纸袋,或蹲在路边,或倚着墙根,咬下时发出满足的轻叹。

58.png

这座福建小城的烟火气,就藏在这酥脆与松软的交织里,藏在肥娟布满老茧却依然灵巧的双手中,藏在每一个因一口光饼而眼眶发热的瞬间。或许,这就是传统小吃最动人的力量——它不仅填饱肚子,更让漂泊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让千年的文化,在“咔嚓”声中,代代相传。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