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食在齐鲁·推荐山东美食之德州扒鸡软烂脱骨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4

山东,这片承载着千年齐鲁文化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垂涎的美食。在山东某县的一条热闹街巷里,肥娟小吃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一道传承百年的德州扒鸡,成为食客们探寻鲁菜魅力的必访之地。这道软烂脱骨、香气扑鼻的佳肴,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与匠心?

169.png

肥娟小吃店:老街里的鲁味传奇

肥娟小吃店隐匿于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门楣上悬挂的“鲁味传承”木匾已泛着温润的光泽。店内八仙桌搭配长条凳,墙上挂着《德州古运河图》水墨画,案头青瓷瓶中斜插着几支干枯的香料,处处透着山东人的质朴与豪爽。店主肥娟是位五十余岁的鲁菜传人,她总系着靛蓝围裙,手持铁勺在灶台前忙碌,笑起来时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对美食的热爱。每当有外地食客询问招牌菜,她总会指着墙上泛黄的照片说:“这道扒鸡,可是康熙皇帝都尝过的‘神州一奇’!”

170.png

运河畔的意外之喜:德州扒鸡的诞生

德州扒鸡的故事始于清朝康熙三十一年。当时,德州城西的贾健才烧鸡铺小有名气。某日,贾掌柜因急事外出,嘱咐小二压好火候,不料小伙计打盹,一锅鸡竟煮过了火。无奈之下,贾掌柜将鸡捞出售卖,没想到鸡香四溢,过路行人纷纷抢购。贾掌柜潜心研究,改进技艺,以大火煮、小火焖的“武文有序”之法,让鸡肉达到骨肉分离的境界。一日,他邀临街马老秀才品鸡取名,秀才吟诗道:“热中一抖骨肉分,异香扑鼻竟袭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齿馨长留津。”诗成脱口而出:“好一个五香脱骨扒鸡!”从此,这道菜便有了名字。

171.png

御膳房的荣耀:从市井到宫廷的蜕变

德州扒鸡的美名很快传遍四方。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品尝此鸡,大为赞赏,御封其为“神州一奇”,并钦定为贡品。乾隆年间,扒鸡制作技艺进一步完善,艺人王暄甚至被召入皇宫御膳房,使得这道民间美食在宫廷中得以传承。民国初期,津浦铁路通车,德州成为水陆交通枢纽,扒鸡需求量激增。城内扒鸡作坊林立,“德顺斋”“宝兰斋”等老字号遍布城乡,火车站前更是满街鲜扒鸡,香气扑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72.png

肥娟的匠心:古法与现代的交融

肥娟的扒鸡制作技艺源自家族传承。她坚持选用当地1公斤左右的土鸡,这种鸡肉质紧实,适合长时间炖煮。制作时,先将鸡整形,左翅自脖下刀口插入,右翅别在背上,双腿交叉塞入腹腔,形成“鸳鸯戏水”的造型。接着,用饴糖水抹匀鸡身,入油锅炸至金黄,再放入老汤中,加入丁香、砂仁、草果等五香药料,旺火烧沸后转微火焖煮3小时。肥娟说:“火候是关键,大火煮出香味,小火焖透骨髓,这样鸡肉才能软烂脱骨。”出锅时,她手持铁钩钩住鸡脖,另一手拿笊篱借汤汁浮力顺势捞出,力求鸡体完整,皮不破、肉不碎。

173.png

食客的盛宴:一口扒鸡,满口齐鲁

在肥娟小吃店,点一份德州扒鸡是必选项。成菜色泽红润,鸡皮光亮如琥珀,肉质肥嫩似凝脂。轻轻一抖,骨肉分离,汤汁浓稠能挂勺。食客们或用手撕着吃,感受鸡肉的纤维在指尖断裂的满足;或用筷子夹起一块,蘸上少许蒜泥醋汁,酸香与肉香交织,令人回味无穷。一位老食客感慨:“我从小吃肥娟家的扒鸡,这么多年味道一直没变,这才是真正的齐鲁味道!”

174.png

文化的印记:非遗名录上的舌尖瑰宝

2014年,德州扒鸡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肥娟作为传承人,不仅坚守古法,还不断创新。她推出低盐版扒鸡,满足现代人健康需求;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鲁菜小课堂”,教孩子们用橡皮泥捏扒鸡、画香料,让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满了各界名人的合影,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张与鲁菜大师的合影,题词“扒鸡传千古,鲁味润九州”。

175.png

结束语

从康熙皇帝御封的“神州一奇”,到如今肥娟小吃店里的非遗美食,德州扒鸡承载着齐鲁大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温度。它不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山东人民对美食的执着与对生活的热爱。若您有机会踏足山东,不妨走进肥娟小吃店,让味蕾穿越时空,感受这道传承三百年的扒鸡背后的匠心与情怀。

176.png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