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美味传承·推荐山东美食之潍坊肉火烧早餐必备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3

山东某县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青石板路上已传来零星的脚步声。拐角处,“肥娟小吃”的木招牌被晨风轻轻吹动,店内飘出的焦香混着葱香,引得路人驻足。案板上,揉好的面团正静静醒发,旁边是一盆剁得细碎的猪肉馅,肥瘦相间,泛着油亮的光——这是潍坊肉火烧的“灵魂搭档”。老食客们常说:“来这儿不为别的,就为咬开那层酥皮时,滚烫的肉汁在嘴里炸开的滋味。”

17.png

千年烟火:从市井摊点到“非遗”名片

潍坊肉火烧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的青州府。那时,商贩们为方便携带,将面团包入肉馅,贴在炭炉内壁烤制,烤出的饼外酥里嫩,既能充饥又耐保存。明清时期,随着潍坊(时称潍县)成为商贸重镇,肉火烧逐渐从市井小吃演变为百姓早餐的“标配”。上世纪八十年代,肥娟的婆婆在县里开了第一家肉火烧店,用一口祖传的炭炉和秘制馅料,让这道小吃声名远扬。如今,潍坊肉火烧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肥娟小吃,成了县里传承这门手艺的“活招牌”。

18.png

面团:半发面的“温柔倔强”

肉火烧的酥脆,始于面团的讲究。肥娟每天凌晨四点便开始和面,她将中筋面粉倒入陶盆,加入温水和少许猪油,手指快速搅拌成面絮后,开始揉面。“揉面要‘三光’——手光、面光、盆光。”她边说边将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摔打,直到表面光滑如玉。但与普通面食不同,肉火烧的面团只需“半发面”——揉好后盖上湿布,醒发半小时即可。“全发面烤出来太软,死面又太硬,半发面最妙,既有酥脆的外皮,又有柔软的内里。”肥娟解释道。

19.png

馅料:三分肥七分瘦的“黄金比例”

馅料是肉火烧的“灵魂”。肥娟选用当地黑猪肉,肥瘦比例严格控制在3:7。“肥肉多了腻,瘦肉多了柴,这个比例最香。”她边说边将肉切成小块,放入绞肉机中慢速搅打——速度快容易成泥,失去颗粒感。绞好的肉馅被倒入盆中,加入切碎的章丘大葱、本地酱油、香油和少许五香粉,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葱要选葱白长的,香而不辣;酱油必须用‘玉兔’牌,这是潍坊老字号,味道醇。”肥娟的丈夫老周在一旁补充道。最后,她抓起一把馅料,用力摔回盆中,“啪”的一声,馅料黏而不散,才算合格。

20.png

包制:指尖的“千层艺术”

包肉火烧是门技术活。肥娟将醒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剂子,每个约50克。她拿起一个剂子,用手掌压扁,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皮,再挖一勺馅料放在中间,手指飞快地捏褶收口,最后将火烧轻轻按扁,呈圆饼状。“捏褶要密,收口要严,不然烤的时候肉汁会漏出来。”肥娟边说边展示刚包好的火烧,饼皮上均匀分布着18个褶,宛如一朵盛开的花。包好的火烧需静置10分钟,让面皮再次松弛——“这一步叫‘醒坯’,烤出来的火烧更酥脆。”老周提醒道。

21.png

烤制:炭炉里的“火候哲学”

烤肉火烧的炭炉是肥娟小吃的“镇店之宝”。这是一口直径半米的铸铁炉,炉内壁贴着厚厚的陶泥,能均匀蓄热。肥娟将醒好的火烧用湿布蘸水,轻轻拍在炉壁上——“湿布能防止火烧粘炉,还能让外皮更酥。”她说着,盖上炉盖,用炭火从下方烘烤。五分钟后,她打开炉盖,用铁铲将火烧翻面,继续烤三分钟。随着“滋滋”声响起,火烧的外皮逐渐鼓起,泛出金黄色的焦斑,葱香与肉香混着炭火气,在店里弥漫开来。“烤火烧要‘看色闻香’,金黄带焦斑,香气扑鼻,就熟了。”肥娟用铁铲铲下一个火烧,放在竹筛里晾凉。

22.png

尾声:一口火烧里的“时光温度”

傍晚时分,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亮起。最后一波客人离开后,肥娟开始收拾厨房。她将剩下的肉火烧用油纸包好,递给巷口的环卫工王大爷:“大爷,趁热吃,凉了微波炉转一下就行。”王大爷接过火烧,咬了一口,酥皮簌簌落下,肉汁在嘴里迸开:“肥娟啊,你这手艺,比我当年在潍坊城里吃的还香!”

23.png
从北宋的青州府到现代的县城街巷,从婆婆的炭炉到肥娟的指尖,潍坊肉火烧用一团面的千层酥脆,包裹着齐鲁大地的烟火温情。若您有机会踏足山东,不妨走进肥娟小吃店,点一个“外酥里嫩、肉汁滚烫”的肉火烧,让味蕾感受这份传承千年的纯粹与满足。

24.png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