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某县的老街深处,青砖墙上爬满藤蔓,晨雾未散时,肥娟小吃店的铁锅已腾起热浪。不足二十平米的店面里,芝麻酱的醇厚与辣椒油的辛香交织成网,将每个踏入门槛的食客裹进一场味觉风暴。店主肥娟系着褪色的蓝布围裙,手持长柄木勺,在铁锅里翻搅着金黄的碱水面,油星溅在围裙上,绽开一朵朵褐色的花。
牛肉热干面是她的招牌。碱水面要选用本地老面坊的定制款,粗细均匀如银丝,筋道得能弹牙。牛肉则取自后腿肉,肥瘦相间,卤制时需加入八角、桂皮、草果等十三味香料,慢火煨足四小时,直到肉质酥烂如泥,却仍能保持一丝嚼劲。
匠心独运的“三重秘技”
肥娟的手艺讲究“三重秘技”:一重面,二重卤,三重拌。碱水面需在沸水中“三沉三浮”,捞起后迅速过凉水,再淋上熟油抖散,根根分明。卤牛肉时,她坚持用老母鸡吊汤,汤色清亮如琥珀,肉香却浓得化不开。
最绝的是拌面功夫。食客点单后,她先在粗瓷碗里舀一勺黑芝麻酱,加入蒜水、酱油、醋、胡椒粉,再撒上一把葱花。面条入碗时,需用长筷挑起三尺高,让每根面条都裹上酱汁,最后码上卤牛肉、酸豆角和辣萝卜丁。肥娟总说:“这面啊,拌得慢了会坨,拌得急了不匀,得像对待孩子一样耐心。”
食客眼中的“舌尖狂欢”
清晨六点,老街的居民便闻香而来。退休教师老周总爱坐在靠窗的位置,点一份牛肉热干面,配一碗蛋酒。他说:“这面啊,面香、肉香、酱香三香合一,辣得人额头冒汗,却停不下筷子。”
外卖小哥阿强是这里的常客。他风风火火地冲进店里,大喊一声:“肥娟姐,老样子!”肥娟便麻利地打包一份面,再塞给他一根油条。阿强边吃边说:“这面啊,辣得痛快,香得入骨,跑一上午单都不饿。”
直播镜头下的“非遗觉醒”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肥娟的热干面手艺意外走红。直播间里,她一边拌面,一边讲解技巧:“这芝麻酱啊,得用石磨磨,电磨子磨不出那个醇厚。”镜头扫过案板上的食材,卤牛肉泛着红光,酸豆角翠绿欲滴,辣萝卜丁红得透亮。
网友们看得直流口水,纷纷留言:“这手艺该申请非遗!”“肥娟姐,能开个培训班吗?”肥娟笑着回应:“手艺传下去不难,难的是那份心。”她坚持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备料,牛肉必须当天现卤,芝麻酱要用香油调开,绝不用现成的酱包。
危机中的“诚信坚守”
2025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肥娟小吃店陷入舆论漩涡。一位自称“食品安全检查员”的男子闯入店内,要求直接进入后厨检查。肥娟要求对方出示证件,却被拒绝。这一幕被直播镜头记录下来,引发网友热议。
事后查明,该男子是当地某部门的领导,因央视节目组计划采访肥娟小吃店,他提前来了解情况。肥娟却因此受到惊吓,连夜在视频中澄清:“我们做的是良心生意,食材新鲜,手续齐全,不怕查!”这场风波反而让更多人认识了肥娟的坚守——她的卤牛肉里从未见过添加剂,酸豆角只用井水腌制,连辣椒油都是用本地朝天椒现炸的。
市井烟火中的“人情温度”
肥娟的热干面不仅喂饱了食客的胃,更温暖了人心。寒冬腊月,她会为环卫工人免费加一份面;暴雨天,她会为躲雨的路人递上一杯姜茶。有位孤寡老人常来店里,肥娟总会多塞给他几块牛肉。她说:“做小吃啊,赚的是辛苦钱,暖的是人心。”
学生们也爱来肥娟店里。他们总爱围在拌面台前,看面条在油花中翻滚,听肥娟讲老街的故事。肥娟会笑着逗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回来帮姐姐拌面!”
未来之路的“匠心传承”
如今,肥娟小吃店已成为老街的一张名片。县文旅局邀请她参加非遗展览,商务局帮她申请了“老字号”认证。肥娟却说:“我就一个拌面的,啥名头不名头的,能把这手艺传下去就行。”
她开始带徒弟,手把手教他们和面、卤肉、调酱。徒弟们问:“师傅,这手艺有啥秘诀?”肥娟总说:“秘诀就是用心。用心选面,用心卤肉,用心拌酱,用心待客。”
夜幕降临时,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然温暖。铁锅里的面条在油花中翻滚,食客们的笑声在老街上空回荡。肥娟知道,这市井烟火里的匠心,终将化作一代人的味觉记忆,永远留在湖北小城的街头巷尾。而那碗香辣过瘾的牛肉热干面,也会像老街的青石板一样,经得起岁月磨砺,守得住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