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某县的清晨,当第一缕炊烟从老街的青瓦屋顶袅袅升起,肥娟小吃店的铜锅已泛起细密的油花。案板上,一排排裹满芝麻的糯米团子整装待发,随着“滋啦”一声入油,金黄的欢喜坨在油锅中翻滚出幸福的涟漪。这口传承百年的酥香,正通过肥娟的双手,在晨光中续写着湖北小吃的味觉史诗。
铜锅里的黄金密码
肥娟小吃店的厨房里,那口直径半米的铜锅是镇店之宝。锅底沉淀着三十年的油垢,却也因此自带醇厚香气。每当新油注入,总要先扔几片老姜、几段葱白,用中火熬出焦香,再滤去残渣,这才能炸出“欢喜坨”的灵魂。
制作欢喜坨的糯米粉需选用本地早稻米,米粒细长、黏性十足。肥娟每天凌晨四点便开始研磨,石磨转动的节奏与晨鸡的啼鸣交织成独特的晨曲。糯米粉与糖浆按10:3的比例调和,揉至“三光”——手光、盆光、面光,再分成每个25克的剂子,裹上现炒的白芝麻。这芝麻讲究“三炒三晾”:头炒去涩,二炒增香,三炒定色,晾晒时还需用竹匾隔绝潮气,方能炸出颗颗饱满的琥珀色。
火候里的市井哲学
“炸欢喜坨,七分靠火,三分靠人。”肥娟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油温升至180度时,她用长筷夹起一个糯米团,在锅边轻轻一刮,裹去多余芝麻,再沿锅壁缓缓滑入油中。面团入锅的瞬间,芝麻在热油中炸裂,发出细密的“噼啪”声,仿佛在为这场味觉盛宴奏响序曲。
待欢喜坨浮起,肥娟会手持漏勺,在油面上画着“8”字翻动。这手法暗藏玄机:顺时针翻动使外皮酥脆,逆时针则让内馅绵软。炸至表面泛起蜂窝状的裂纹,她便用铁火钳夹起,在锅沿轻磕三下,震出多余的油脂。此时,欢喜坨的外壳已裹上金黄的铠甲,内里却仍保留着糯米特有的柔韧。
甜香里的童年记忆
“老板,来五个欢喜坨,一碗蛋酒!”这样的吆喝声每天清晨不绝于耳。穿校服的学生咬着欢喜坨狂奔,上班族用报纸包着边走边吃,老人坐在店门口的竹椅上,就着清茶细嚼慢咽。欢喜坨的魅力,在于那层“脆与糯”的极致反差——牙齿触碰外壳的瞬间,芝麻的焦香与糖浆的甜润同时爆发,而内里的糯米芯却像云朵般绵软,在舌尖上化开丝丝清甜。
肥娟记得最深的是去年冬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走进店里,说:“闺女,给我包十个欢喜坨,我孙子在国外,就馋这一口。”老人临走时抹着泪说:“这欢喜坨啊,是湖北人的根,走多远都忘不了。”
流量时代的匠心坚守
当短视频平台兴起,肥娟小吃店也成了网红打卡地。镜头前,她系着褪色的蓝布围裙,双手在油锅中翻飞,油星溅在围裙上,开出一朵朵褐色的花。有人建议她用机器代替手工,她笑着摇头:“这欢喜坨得现炸现吃,机器做的哪有这烟火气?”
尽管直播间单场观看量突破百万,肥娟仍坚持每天只卖三百个欢喜坨,卖完就收摊。她说:“做小吃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糯米要应节气,芝麻要现炒,客人排队等久了会着急,这些都是钱买不来的。”
欢喜坨里的湖北性格
在湖北方言中,“欢喜”既是喜悦之意,也暗含“实在”的褒义。肥娟的欢喜坨,恰似湖北人的性格写照:外壳坚硬如荆楚儿女的脊梁,内里柔软似江汉平原的沃土。糖浆的甜、芝麻的香、糯米的绵,在油锅中碰撞出层次分明的口感,正如湖北人外刚内柔、重情重义的处世哲学。
曾有美食评论家这样评价:“欢喜坨是湖北小吃的微缩景观——它不追求精致摆盘,却用最本真的味道打动人心;它不依赖昂贵食材,却将寻常物什化作人间至味。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正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
从市井到庙堂的味觉传承
如今,肥娟小吃店不仅是县城的早餐地标,更成为湖北美食文化的一张名片。县文旅局特意在店门口立起“非遗美食”的铜牌,周边街道也因这股芝麻香焕发生机。每到周末,总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传统小吃制作,肥娟便手把手教他们揉糯米粉、裹芝麻,油锅里升腾的不仅是热气,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
当夜幕降临,肥娟总会多炸几个欢喜坨,送给街角的流浪者。她说:“这欢喜坨啊,暖的是胃,更是人心。”在这座小城的烟火人间里,欢喜坨的香气依然飘荡,讲述着关于土地、关于记忆、关于坚守的永恒故事。而肥娟小吃店的铜锅,仍在晨光中翻滚着金色的希望,等待着下一个清晨,用酥香唤醒整座城市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