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美食专家,推荐湖北美食黄石港饼酥脆可口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1

在湖北某县的一条青石板老街上,肥娟小吃店的木门总是吱呀作响,推开门的瞬间,芝麻香混着麦芽糖的甜味便扑面而来。这家开了二十年的老店,店主肥娟总爱说:“咱们湖北人,最懂什么叫‘香在舌尖,酥到心里’。”而她最拿手的,正是那传承百年的黄石港饼。

89.png

百年传承:从龙凤饼到黄石港饼

黄石港饼的根,要追溯到三国时期。传说刘备东吴招亲时,携带的“龙凤饼”便是其雏形。这种印着龙凤图案的圆饼,内含芝麻、桂花、香油,甜而不腻,酥脆可口。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大冶刘仁八镇的糕点师刘合意,在龙凤饼基础上加入桔饼,又在饼面撒满芝麻,取名“合意饼”。后来,大冶木排商人殷华斋进京打官司,用合意饼打动了同治帝,皇帝赐名“如意饼”,久而久之,因产自黄石港镇,便成了“黄石港饼”。

90.png
肥娟总爱指着柜台后的老照片说:“瞧,这合意饼上的芝麻,可是要一颗颗炒到金黄,碾碎后才能入馅的。”她家的港饼,依旧遵循着这古老的配方。

肥娟的坚持:手工与匠心的温度

在机械化的今天,肥娟小吃店仍坚持手工制作。每天清晨五点,她便开始炒制芝麻,火候全凭经验——火大了发苦,火小了不香。面团要用饴糖、碳酸钠和水反复揉捏,直到面皮光滑如绸。最讲究的是“摇麻”工序:将饼坯刷水后放入特制竹筛,手持竹筛轻轻摇晃,让芝麻均匀粘附。肥娟笑着说:“这手法,我练了二十年,麻掉一粒都算失败。”

91.png
烘烤更是关键。老式的炭炉早已换成电烤箱,但温度控制仍需精准——底火180℃,面火200℃,每隔三分钟翻一次面,直到饼面金黄鼓起,边缘泛出乳白色。出炉的港饼,轻轻一掰,芝麻如雪花般簌簌落下,内馅的桔饼丝和糖桂花清晰可见。

老街的味道:一块饼里的乡愁

县里的老人们常说:“不吃肥娟的港饼,不算过中秋。”逢年过节,店门口总排着长队。七十岁的李伯是店里的常客,他总爱边吃边讲:“我小时候,港饼可是稀罕物。娶媳妇、盖新房,才能买上几斤。”如今,他每月仍会来买两袋,分给城里的儿女。

92.png
年轻人们则爱用港饼配茶。在县城的茶馆里,常能看到年轻人举着港饼拍照:“看这金黄的麻色,像不像老街的夕阳?”肥娟听了,总是笑着递上一杯热茶:“慢点吃,芝麻别掉衣服上。”

非遗的延续:从街头到世界的旅程

2011年,黄石港饼被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肥娟小吃店也成了非遗传承点。店里挂着一块铜牌,上面刻着“黄石港饼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93.png
这些年,肥娟带过十几个徒弟。她常说:“手艺不怕教,怕的是没人用心学。”徒弟小陈学艺三年,如今已能独当一面。他记得第一次独立烤饼时,因温度没控制好,一炉饼全焦了。肥娟没责怪,只是默默陪他重新揉面:“记住,火候比时间更重要。”

创新与坚守:老味道的新故事

为了让港饼更符合现代口味,肥娟尝试过改良。她将传统的大块港饼缩小,推出“一口酥”系列;又研发了椒盐味、麻香味,甚至用低糖配方照顾糖尿病患者。但无论怎么变,她始终保留着最核心的工艺——比如,必须用老面发酵,芝麻必须现炒现用。

94.png
去年,肥娟带着港饼参加了省里的非遗展销会。一位外国游客尝后竖起大拇指:“This is the best Chinese cookie I’ve ever had!”(这是我吃过最好的中国饼干!)肥娟笑得合不拢嘴:“好吃就行,管它叫饼干还是港饼!”

老街的烟火:一块饼,一座城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满了顾客的照片:有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有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有穿着汉服的年轻人。他们或笑或闹,但手中的港饼始终是主角。

95.png
肥娟常说:“我这店,卖的不是饼,是乡愁。”每当夜深人静,她关上店门时,总会回头望一眼那块“中华老字号”的铜牌。灯光下,铜牌上的字迹依然清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

96.png
而老街的青石板路上,芝麻的香气仍在飘荡,像一条无形的线,将过去与现在,将远方与故乡,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