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安徽宣州县老城区的青石板路还浮着薄霜,肥娟小吃店的玻璃窗却已透出鹅黄的光。店主肥娟将蜂窝煤炉的通风口拨开,铁锅里的菜籽油发出“滋滋”的欢唱。六张折叠桌支在巷口,蒸笼掀开时白雾裹着麦香漫过骑楼,引得穿校服的少年们踮脚张望。
“阿姨,火鸡面多加辣子!”扎羊角辫的小雨总在放学后帮工,她将现烙的春卷皮在案板上铺开,裹入剁碎的荠菜与虾皮,油锅里翻腾的金黄春卷像一尾尾跃动的鲤鱼。自去年转型小吃店以来,这里成了全城孩子的“秘密基地”——三块钱的炸鸡柳现切现炸,五毛钱的酸梅汤用山泉水熬煮,最妙的是那碗撒着碎花生的豆腐脑,咸甜两味任选,像极了宣州人包容的性子。
水阳江畔的馈赠:三宝的千年传奇
若说肥娟小吃是市井的烟火,那水阳三宝便是江畔的史诗。驱车向北四十里,水阳镇的清晨总伴着鸭群入水的喧闹。这座千年古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金宝圩内沟渠纵横,蟹苗养殖池在晨光中泛着银鳞。
在德明食品厂的晒场上,钱德明正检查着晾晒的鸭脚包。这些琥珀色的“工艺品”需用七日制成:鸭脚去骨后裹入腌制鸭心,外缠鸭肠在风中轻舞,最后裹上秘制酱料晾晒。隔壁作坊里,曹家喜老人守着三十口酱缸,发酵两年的大豆酱泛着琥珀光泽——这是水阳干子的灵魂。他总说:“做干子如做人,急不得。”从选豆到点卤,十八道工序皆需手作,制成的干子切面如玉,嚼之无渣。
南北食趣的交响:小吃与卤味的共舞
正午时分,肥娟小吃店的折叠桌摆到了骑楼下。南京游客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这鸭脚包配火鸡面绝了!”镜头里,蒸熟的鸭脚包裹着鸭心与鸭肠,入口筋道生津,咸香中透出淡淡酒香。原来肥娟将鸭脚包改刀,与现炸的鸡柳同盘,辣油与卤香在舌尖碰撞,惹得隔壁桌老人直笑:“丫头会玩,这搭配倒像咱宣州人的性子,外刚内柔。”
常客老张却有新发现:“肥娟,用干子熬汤底,保准火!”果然,当水阳干子在红油里翻滚,蜂窝状的孔隙吸饱了辣味,原本霸道的火鸡面竟变得温润绵长。小雨突发奇想:“阿姨,鸭翅剁块拌凉面咋样?”满堂食客闻言大笑,蒸腾的热气里,皖南风味与市井烟火完成了无声的对话。
匠心传承:从老灶台到流水线
水阳三宝的匠心,藏在曹家喜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掌里。他至今坚持用柴火灶煮干子,火候全凭眼力:“文火三刻钟,武火一刻钟,多一分则老,少一分则生。”而德明食品厂的真空包装车间里,钱德明的儿子正调试新设备——用超声波清洗鸭脚,却坚持手工缠绕鸭肠。当传统手艺遇上现代工艺,水阳干子的竹筛与鸭脚包的真空包装,竟在宣州县的烟火人间里谱出和谐二重奏。
肥娟小吃店的烟火气,则来自后厨那口祖传的铁锅。每日天未亮,肥娟便去市场挑土豆,专选表皮带泥的:“这样的才甜脆。”炸鸡柳的油温控制在170℃,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腻。当工业流水线与市井手作相遇,水阳三宝的真空包装与肥娟小吃店的竹编蒸笼,成了宣州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食客百态:市井里的温情长卷
黄昏时分,肥娟小吃店成了微缩版宣州县。穿校服的少年咬着春卷争论数学题,银发老人就着鸭脚包下黄酒,年轻妈妈追着满店乱跑的孩子笑骂。最有趣的是那对苏州情侣,男生举着鸭脚包直播:“家人们,这筋道绝了!”女生突然戳他胳膊:“快看,‘小堂主’在教奶奶扫码点单呢!”
而水阳三宝的展销柜前,总围着研究包装设计的游客。杭州来的设计师老李举着样品喃喃:“这纹路,这色彩,简直是天然的国潮IP。”他不知道,徐立平的水阳三宝食品公司早将鸭脚包与祁门红茶礼盒组成“徽味双绝”,去年中秋在南京夫子庙卖出五万套。
烟火长明:传统与创新的共生之道
暮色四合时,肥娟小吃店的霓虹灯牌亮了。肥娟将最后一块干子切片摆盘,忽然想起网友的提议:“要不和三宝联名?”她笑着摇头,转身又给排队的学生多盛了勺辣酱。而在三十里外的水阳镇,钱德明正调试新设备——用低温慢煮技术处理鸭翅,却坚持用柴火灶卤制老汤。
这或许正是宣州县的生存智慧:肥娟小吃店用五元一份的火鸡面守护市井温情,水阳三宝以千年古法连接现代餐桌。当高铁载着游客掠过水阳江的梯田,当短视频将巷口烟火传遍九州,这座皖南小城始终从容——因为真正的传奇,从来不在聚光灯下,而在蒸笼腾起的白雾里,在卤锅翻涌的琥珀色中,在每一个认真咀嚼生活的平凡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