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传统工艺,推荐浙江美食干炸响铃酥脆爽口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5


浙江某县的清晨总裹着一层薄纱般的雾气,青石板路上泛着湿润的光。转角处的“肥娟小吃”已亮起暖黄的灯光,老板娘肥娟系着靛蓝围裙,在后厨忙碌地揉面、调馅。这家开了二十年的老店,以一道改良版“酥脆响铃卷”闻名,而隔壁桌的本地老饕正就着豆浆,用筷子夹起金黄的干炸响铃,咬下时发出“咔嚓”脆响——这是属于江南的晨间交响。

177.png

肥娟的“秘密武器”
肥娟的酥脆响铃卷并非传统做法,却暗藏巧思。她将杭州名菜干炸响铃的工艺与本地口味结合:外层用富阳泗乡豆腐皮包裹,内馅改用本地黑猪肉与荸荠碎,炸制时油温精准控制在180℃,最后撒上一层现磨的椒盐。“传统响铃太油,孩子们不爱吃。”肥娟笑着擦拭灶台,“我加了荸荠,脆生生的,连挑食的娃娃都抢着要。”说话间,后厨的油锅翻滚,金黄的响铃卷在热油中舒展膨胀,像极了春日里绽放的铃兰花。

178.png

干炸响铃:千年传承的脆响
若说肥娟的改良是烟火气的创新,那干炸响铃本身便是历史的馈赠。相传南宋名将韩世忠曾因一道油炸豆腐皮与店家结缘,厨师为表敬意,将豆腐皮卷成马铃形状,油炸后声如响铃,“干炸响铃”由此得名。这道菜的核心在于泗乡豆腐皮——以富阳东坞山村特产的黄豆为原料,经18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却柔韧耐煮。当地人常说:“一张豆腐皮,半部江南史。”如今,肥娟小吃所用的豆腐皮仍由东坞山村的老匠人每日清晨送达,带着晨露的湿润与豆香。

179.png

油锅里的匠心
清晨五点,肥娟的丈夫已开始调制肉馅。他将黑猪肉细细剁成泥,加入绍兴黄酒、本地小葱与土鸡蛋,顺着一个方向搅打上劲。“肉馅不能太湿,否则炸时会散。”他边说边将荸荠切成玉米粒大小的碎丁,“荸荠要现削,氧化了会发苦。”

184.png

与此同时,肥娟正将豆腐皮平铺在案板上,用毛刷蘸取蛋清液轻扫边缘,再铺上一层薄薄的肉馅,最后卷成拇指粗的圆筒。这一步最考验功夫:卷得太松,炸后易散;卷得太紧,成品会发硬。“我们练了三个月才摸到门道。”肥娟擦了擦额头的汗,“现在闭着眼都能卷。”

180.png

食客的“仪式感”
中午时分,小吃店挤满了人。本地老人点一盘响铃配黄酒,就着窗外的运河风景细嚼慢咽;年轻白领则用响铃卷裹上辣酱,吃得满头大汗;最有趣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把响铃串在竹签上,像吃糖葫芦般边走边啃,脆响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我奶奶说,以前过年才有响铃吃。”一个小男孩舔着手指说,“现在肥娟阿姨天天做,像过年一样!”话音未落,隔壁桌的游客举起手机:“老板,再来两盘!我要拍抖音!”

181.png

传承与新生
近年来,肥娟小吃成了县城的“网红打卡点”。有人建议她开连锁店,她却摇头:“手工活,开大了就变味了。”倒是县文旅局找上门来,邀请她参加非遗文化节。“干炸响铃是杭州名菜,但我们的酥脆响铃卷更有本地特色。”肥娟翻出泛黄的食谱本,“我婆婆的婆婆那辈就开始做豆腐皮,到我这儿是第五代了。”如今,她正和县职校合作,开设传统小吃制作课程,把豆腐皮卷制、油温控制等技巧编成口诀教给学生。“手艺要活下去,得让年轻人觉得好玩。”她笑着说。

182.png

暮色中的江南
夕阳西下,肥娟小吃店渐渐空了下来。肥娟和丈夫坐在门槛上,看着运河里往来的货船。油锅里残留的碎屑被晚风吹散,带着焦香飘向远方。“明天该进新豆腐皮了。”丈夫说。“嗯,东坞山的老周头说,今年黄豆长得好,皮子会更薄。”肥娟应着,起身关灯。店门上的铜铃叮咚作响,像极了干炸响铃在油锅里绽放的声音——那是江南烟火里,最温暖的脆响。

184.png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