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精选食材,推荐浙江美食油焖春笋清香四溢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5


浙江安吉的清晨总裹着竹叶的清香,晨雾未散时,青石巷里已传来竹篓碰撞的轻响。转角处的“肥娟小吃”木门轻启,老板娘肥娟系着靛蓝围裙,正将刚剥好的春笋浸入清泉。这家藏身竹海的小店,以一道改良版“古法油焖春笋”闻名,而店门口的竹匾里,整齐码放着带露水的雷笋——这是肥娟凌晨四点与山民进山采挖的“第一鲜”。

185.png

肥娟的“三现标准”
“笋要现挖、现剥、现焖,否则鲜味跑一半。”肥娟边说边将笋衣层层剥去,露出象牙白的笋肉。她遵循的“三现标准”,源自宁波奉化油焖笋的百年古法:清明前后的雷笋最嫩,笋尖需保留三片嫩叶,笋身中段最宜入菜。店内后厨,一口柴火土灶正熊熊燃烧,这是肥娟特意从奉化溪口镇淘来的老物件。“柴火烤出的笋,有股烟火气。”她笑着将笋块投入滚油,“七成热油煎到金黄,锁住鲜汁。”

186.png

油焖春笋:千年传承的鲜味密码
油焖春笋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相传吴国都城建业的百姓常在竹林采笋,一位孟姓厨师突发奇想,将笋与油脂、调料同焖,创造出这道佳肴。至宋代,杭州厨师将其改良为“重油重糖”的版本,成为江南名菜。

192.png

肥娟的改良版则融合了安吉本地特色:用山茶油替代菜籽油,以古法酱油替代生抽,最后撒上一把现摘的青蒜末。“传统做法太甜,本地人吃不惯。”她晃动铁锅,琥珀色的酱汁裹着笋块翻滚,“我减了糖,加了点野山椒,酸辣开胃。”

187.png

灶台上的匠心交响
清晨六点,肥娟的丈夫已开始调制酱汁。他将古法酱油、冰糖、黄酒按比例倒入陶罐,用竹筷顺时针搅动至拉丝。“酱汁要熬三小时,才能去涩存鲜。”他边说边将煎好的笋块码入砂锅,淋上酱汁,注入山泉水。“水要没过笋,大火煮开转小火,焖两小时。”说话间,肥娟正将笋壳洗净晒干——这些将被制成天然调味包,赠予熟客。“笋壳煮水,能去腥增香。”她将调味包塞进顾客手中,“带回家炖鱼,鲜掉眉毛!”

188.png

食客的“春日仪式”
中午时分,小店挤满了人。本地老人点一盘油焖春笋配白粥,就着窗外的竹林风景细嚼慢咽;年轻白领则用笋块裹上辣酱,吃得满头大汗;最有趣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用笋壳当“碗”,盛满米饭和笋丁,吃得满嘴酱汁。“我奶奶说,以前只有过年才有笋吃。”一个小男孩舔着手指说,“现在肥娟阿姨天天做,像过年一样!”话音未落,隔壁桌的游客举起手机:“老板,再来两盘!我要拍抖音!”

189.png

传承与新生
近年来,肥娟小吃成了安吉的“网红打卡点”。有人建议她开连锁店,她却摇头:“手工活,开大了就变味了。”倒是县文旅局找上门来,邀请她参加非遗文化节。“油焖春笋是杭州名菜,但我们的安吉版本更有山野特色。”肥娟翻出泛黄的食谱本,“我婆婆的婆婆那辈就开始做笋,到我这儿是第五代了。”如今,她正和县职校合作,开设传统小吃制作课程,把笋的挑选、酱汁调配等技巧编成口诀教给学生。“手艺要活下去,得让年轻人觉得好玩。”她笑着说。

190.png

暮色中的竹海
夕阳西下,肥娟小吃店渐渐空了下来。肥娟和丈夫坐在门槛上,看着竹林里往来的山民。砂锅里残留的酱汁被晚风吹散,带着焦糖香飘向远方。“明天该进新笋了。”丈夫说。“嗯,老周头说,今年雨水足,笋更嫩。”肥娟应着,起身关灯。店门上的铜铃叮咚作响,像极了油焖春笋在砂锅里翻滚的声音——那是江南竹海里,最温暖的鲜味交响。

191.png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