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特色鲜明,推荐浙江美食葱包桧外酥里嫩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4


浙江某县的清晨,青石板路还泛着露水,街角的“肥娟小吃”已亮起暖黄的灯。老板娘肥娟系着靛蓝围裙,正将一团揉好的面团摔在案板上,“啪”的一声,惊得檐角麻雀扑棱棱飞起。案板旁的竹筐里,整整齐齐码着翠绿的小香葱——这是她天不亮就去菜市挑的,只选葱白短、葱叶长的品种,说这样的葱“炸出来香而不冲”。店门口的铁铛上,昨夜熬的猪油正泛着细密的气泡,等待着与面饼、香葱共舞。

17.png

肥娟的“三揉三醒”面诀
“面要揉透、葱要选对、火候要准,否则酥脆不分层。”肥娟边说边将面团分成小剂子,手指飞快地擀成薄片。她坚持的“三揉三醒”法,是祖辈传下的手艺:面团需先揉至光滑,盖上湿布醒半小时,再揉一次,如此反复三次。“醒过的面有‘筋骨’,炸出来才蓬松。”她笑着将面片叠成三折,裹进一把切碎的香葱,“传统做法只卷葱白,但现在的年轻人爱吃葱叶,我就全用上——反正自家种的,不心疼!”

18.png

葱包桧:从市井小吃到抗金传奇
葱包桧的起源,藏着一段热血故事。南宋年间,临安(今杭州)百姓痛恨奸臣秦桧,便用面团捏成“秦桧”模样,裹上葱段投入油锅,边炸边喊“炸桧啦!炸桧啦!”后演变为今日的葱包桧。肥娟的改良版则融合了本地口味:用老面发酵替代普通面团,以猪油替代菜油,最后刷上一层自制的甜面酱。“老一辈说,葱包桧要‘外酥里嫩,葱香透骨’。”她晃动铁铛,金黄的面饼裹着翠绿葱段翻滚,“但现在的孩子怕油腻,我就把油温调低,多炸两分钟。”

19.png

灶台上的脆响交响
清晨六点,肥娟的丈夫已开始熬制甜面酱。他将红糖、酱油、香料倒入锅中,小火慢熬至浓稠,时不时用木勺搅动,防止糊底。“酱要熬够两小时,才能挂住面饼。”他边说边将擀好的面片铺在铁铛上,刷上一层薄猪油。“滋啦——”面片遇热迅速膨胀,他迅速翻面,撒上一把葱花,再盖上另一张面片,用铁铲用力压紧。

24.png

“压得实,葱香才出得来。”他指着面饼上的焦痕,“这是葱包桧的‘记号’——就像做人,得经得住‘压’,才能成器。”说话间,肥娟正将炸好的葱包桧切成小段,整齐码放在竹篮里。“趁热吃,酥得掉渣!”她笑着递给排队的食客。

20.png

食客的“酥脆仪式”
中午时分,小店挤满了人。本地老人点一份葱包桧配豆浆,就着店门口的阳光细嚼慢咽;年轻白领则用葱包桧蘸辣酱,吃得满头大汗;最有趣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举着葱包桧边跑边喊:“比薯片还脆!”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咬了一口,葱汁顺着嘴角流下来,她慌忙用袖子擦,惹得周围人哈哈大笑。“我爷爷说,以前只有庙会才有葱包桧卖。”她含糊不清地说,“现在肥娟阿姨天天做,像过年一样!”话音未落,隔壁桌的游客举起手机:“老板,再来五份!我要打包给同事!”

21.png

传承与新生
近年来,肥娟小吃成了县里的“网红打卡点”。有人建议她开连锁店,她却摇头:“手工活,开大了就变味了。”倒是县文旅局找上门来,邀请她参加非遗文化节。“葱包桧是浙江名小吃,但我们的改良版本更有本地特色。”肥娟翻出泛黄的食谱本,“我婆婆的婆婆那辈就开始做葱包桧,到我这儿是第五代了。”如今,她正和县职校合作,开设传统小吃制作课程,把面团的揉制、葱段的包裹等技巧编成口诀教给学生。“手艺要活下去,得让年轻人觉得好玩。”她笑着说,“就像葱包桧,得‘酥’到他们心里去。”

22.png

暮色中的炊烟
夕阳西下,肥娟小吃店渐渐空了下来。肥娟和丈夫坐在门槛上,看着巷子里玩耍的孩子。铁铛上残留的面香与葱香被晚风吹散,带着酥意飘向远方。“明天该收新葱了。”丈夫说。“嗯,老周头说,今年的葱更嫩。”肥娟应着,起身关灯。店门上的铜铃叮咚作响,像极了葱包桧在铁铛上翻滚的声音——那是江南小巷里,最温暖的酥脆交响。

23.png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