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品质保证,推荐浙江美食糟鸡醇香入味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4


浙江某县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街角的“肥娟小吃”后院已传来阵阵酒香。老板娘肥娟蹲在陶瓮前,轻轻揭开红布封口——这是她用本地糯米和红曲酿了半年的糟酒,琥珀色的酒液泛着细腻的光泽。院角的竹匾里,十几只处理干净的土鸡整整齐齐排着,鸡皮泛着健康的淡黄色。“糟鸡要好吃,鸡得选对,酒得酿透。”肥娟边说边将鸡放入沸水中焯烫,水面上浮起一层金黄的鸡油,“这是老母鸡,肉紧实,糟出来才有嚼头。”

25.png

肥娟的“三浸三晾”古法
“鸡要焯透、酒要选对、糟制要耐心,否则醇香出不来。”肥娟将焯好的鸡捞出,用冷水冲凉,随即开始她的“三浸三晾”秘法:先将鸡浸入冰水中,让鸡皮收缩;再捞出晾干,重复三次。“这样鸡肉更紧实,糟味才能渗进去。”她笑着将晾干的鸡放入陶瓮,层层撒上炒过的盐、花椒和八角,“传统做法只用盐糟,但现在的年轻人爱复合味,我就加了点冰糖和姜片。”最后,她舀起一勺糟酒,缓缓浇在鸡上,酒液顺着鸡身流进瓮底,发出“滋滋”的轻响。

26.png

糟鸡:千年酒韵的江南馈赠
糟鸡的历史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当时文人雅士以酒糟腌渍鱼肉,谓之“糟食”,既保鲜又增香。至唐宋,糟制技艺愈发精湛,苏轼曾在《老饕赋》中写道:“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带糟。”肥娟的改良版则融合了本地特色:用绍兴黄酒的酒糟替代普通酒糟,以本地土鸡替代肉鸡,最后用荷叶包裹陶瓮密封。“荷叶能吸异味,让糟香更纯粹。”她指着瓮口的荷叶说,“就像我们做人,得学会‘吸味’,才能成长。”

27.png

地窖里的时光魔法
肥娟家的地窖,是糟鸡的“醇香摇篮”。青砖砌成的窖洞里,十几口陶瓮整齐排列,瓮口用黄泥封得严严实实。“糟鸡要‘冬糟夏晾’。”肥娟的丈夫边说边检查瓮口的密封,“冬天温度低,糟味渗得慢,得放三个月;夏天温度高,一个月就行,但得每天来翻动,防止发酸。”

32.png

他轻轻揭开一瓮的泥封,酒香混着鸡香扑面而来,只见鸡肉已呈淡琥珀色,鸡皮紧致有光泽。“这瓮糟了八十天,正好。”他用长筷夹出一块鸡腿,递给肥娟,“你尝尝,咸淡够不够?”

28.png

食客的“醇香仪式”
中午时分,小店挤满了人。本地老人点一份糟鸡配白粥,就着店门口的微风细嚼慢咽;年轻白领则用糟鸡下酒,吃得满面红光;最有趣的是一群游客,他们举着手机对着糟鸡拍照:“这颜色太漂亮了!像艺术品!”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咬了一口鸡胸肉,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外层是酒香,里层是肉香,还有一丝甜味!”话音未落,隔壁桌的老食客笑着插话:“肥娟家的糟鸡,我吃了二十年,味道从来没变过!”肥娟站在柜台后,听着这些夸奖,脸上漾开淡淡的笑意。

29.png

传承与新生
近年来,肥娟小吃成了县里的“网红打卡点”。有人建议她用真空包装扩大销售,她却摇头:“糟鸡要现切现吃,真空包装会破坏口感。”倒是县文旅局找上门来,邀请她参加非遗文化节。“糟鸡是浙江名菜,但我们的改良版本更有本地特色。”肥娟翻出泛黄的食谱本,“我婆婆的婆婆那辈就开始做糟鸡,到我这儿是第五代了。”如今,她正和县职校合作,开设传统糟制技艺课程,把选鸡、酿酒、糟制等步骤编成口诀教给学生。“手艺要活下去,得让年轻人觉得有趣。”她笑着说,“就像糟鸡,得‘糟’到他们心里去。”

30.png

暮色中的酒香
夕阳西下,肥娟小吃店渐渐空了下来。肥娟和丈夫坐在门槛上,看着巷子里玩耍的孩子。地窖里残留的酒香被晚风吹散,带着醇意飘向远方。“明天该酿新糟了。”丈夫说。“嗯,老周头送来了新糯米。”肥娟应着,起身关灯。店门上的铜铃叮咚作响,像极了糟鸡在陶瓮里发酵的声音——那是江南小巷里,最温暖的醇香交响。

31.png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