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西南部的安和县,被青翠的竹林环抱。每年清明前后,春雷乍响,山涧溪水裹挟着竹叶清香奔涌而下,唤醒沉睡一冬的竹林。此时,家家户户的竹匾里都会铺满刚剥开的春笋——乳白如玉的笋肉裹着浅褐笋衣,指尖轻掐便渗出清甜的汁水。在安和老街的转角处,一家挂着"肥娟小吃"木牌的小店飘出阵阵焦香,引得放学孩童踮脚张望,也勾起了归乡游子的记忆。
肥娟小吃的烟火江湖
推开肥娟小吃店的木格门,迎面是口咕嘟冒泡的铁锅。老板娘阿娟系着靛蓝围裙,手持长筷在油锅里翻搅,金黄的油条与酥脆的馓子在晨光中翻腾。柜台后,丈夫老周正将糯米团压成薄饼,裹入现炒的雪菜笋丝,包成圆滚滚的"春日团子"。这家开了二十年的老店,从清晨五点的油条豆浆,到深夜十点的酒酿圆子,用最朴实的烟火气温暖着整条街巷。但真正让食客们念念不忘的,却是每年春日限定的那道油焖笋尖。
竹林深处的春日馈赠
清晨五点,阿娟便挎着竹篮钻进后山竹林。她踩着湿润的腐殖土,目光扫过微微隆起的地面——那里藏着刚冒头的笋尖。手指顺着笋衣纹理轻轻一掰,整根春笋便带着晨露落入篮中。"要选笋衣泛着青黄的,这样的笋肉最嫩。"阿娟边说边剥开笋衣,露出翡翠般的笋芯。回到店里,她将笋尖切成均匀的斜刀块,在滚水中焯去涩味,捞出时竹香混着水汽在厨房弥漫。
铁锅里的时光魔法
"做油焖笋不能急。"阿娟往热锅里倒入菜籽油,待油温升至七成热,将笋尖倾入锅中。刹那间,青翠的笋块在油花中翻滚,边缘渐渐泛起焦糖色。她撒入一勺自家酿的黄冰糖,糖粒在高温下融化成琥珀色的糖浆,紧紧包裹住每块笋尖。接着倒入用老抽、生抽调制的秘制酱汁,小火慢焖十分钟。当锅盖掀开的刹那,浓郁的酱香混着竹子的清气扑面而来,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
食客心中的春日仪式
中午十二点,小店迎来最热闹的时刻。退休教师陈伯照例点上一碗笋干面,却总要多加一份油焖笋尖。"这笋尖脆得能听见响!"他夹起一块笋尖,酱汁顺着笋肉纹理缓缓滴落,"年轻时在杭州读书,最想的就是这口家乡味。"
穿校服的少女们挤在角落,用竹签串起笋尖,蘸着阿娟特制的辣椒酱,辣得直吸气却不肯停嘴。更有远道而来的食客,打包十份笋尖塞满后备箱,说要让上海的亲戚也尝尝春天的味道。
竹香里的岁月传承
阿娟做油焖笋的手艺,是跟着婆婆学的。婆婆年轻时在供销社食堂掌勺,每到春日就会做这道菜犒劳职工。"那时候没有冰糖,就用甘蔗汁代替。"老人常坐在店门口晒太阳,看儿媳在灶台前忙碌。如今婆婆已过世,但每年春笋上市时,阿娟总会多做些油焖笋,分给左邻右舍。"老辈人说吃春笋能长个儿,"她笑着给邻居孩子夹菜,"我们安和的春天,都在这笋尖里呢。"
舌尖上的春天记忆
暮色四合时,肥娟小吃店的灯光温暖如豆。老周擦着柜台,阿娟在厨房收拾碗筷,铁锅里还剩最后几块油焖笋尖。这时,常客老张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瓶黄酒:"娟啊,给我留的笋尖呢?"三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就着笋尖喝着小酒,聊起家长里短。窗外,竹影在月光下摇曳,春夜的凉意被屋内的笑声驱散。在这座江南小城里,油焖笋尖不仅是道时令菜,更是一代代人关于春天的集体记忆,在肥娟小吃的烟火气中,年复一年地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