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县的老城区,青石板路蜿蜒如岁月褶皱,巷口一盏暖黄灯笼下,“肥娟小吃”的木牌在晚风中轻晃。店内不过六张方桌,却挤满了食客——穿校服的学生踮脚扒着窗口,白领攥着文件袋等位,老人们端着搪瓷杯慢悠悠嘬汤。厨房里,阿娟正颠着铁锅,茄子块裹着琥珀色的酱汁翻滚,蒜香与豆瓣酱的辛香混着白烟涌出,惹得门外排队的人直咽口水。
从“孩子王”到烟火掌勺人
阿娟的手艺,最初是哄孩子练出来的。五年前,她盘下这间临街小铺,本想做家清粥小菜馆,却因总收留放学后无处可去的学生,成了远近闻名的“孩子乐园”。她会在柜台摆出玻璃罐里的陈皮糖,在后墙钉上木板当小黑板,教孩子们写生字、算算术。后来有学生歪着头问:“阿娟姨,你做的拌茄子比学校食堂香,为啥不卖呀?”这话点醒了她——2024年春,她拆了黑板,支起两口铁锅,“肥娟小吃”正式开张。
酱爆茄子:一锅熬出的乡情
阿娟的招牌菜是酱爆茄子。她坚持用本地紫皮茄子,“浙江的茄子肉厚汁少,炒出来不水塌,能挂住酱。”每天清晨,她骑着三轮车去农贸市场挑茄子,指尖掐进茄蒂,硬挺带弹性的才入眼。切滚刀块后,茄子要先“杀水”——撒盐腌半小时,挤去苦汁,再裹层薄淀粉,“这样炸出来外酥里糯,还省油。”
酱料是阿娟的秘密武器。她将甜面酱、郫县豆瓣酱按3:1调和,加一勺白糖、半勺米醋提鲜,“甜面酱是北京六必居的,豆瓣酱得选四川郫县的,南北酱香混着才够层次。”铁锅烧到冒青烟,倒冷油滑锅,茄子块下锅“滋啦”炸至金黄,捞出控油;另起锅爆香葱姜蒜,下酱料炒出红油,再倒回茄子猛火快翻,让每块茄子都裹满浓酱。临出锅前撒把青蒜苗,红褐酱汁裹着翡翠绿,香得能勾住路人的魂。
一碗饭的江湖
“阿娟姨,我的茄子要多酱!”五年级的小雨扒着窗口喊。她从幼儿园起就来店里,如今已能熟练地搬凳子、摆碗筷。阿娟笑着应:“知道啦,给你留最软的茄块。”这样的对话每天上演——穿蓝白校服的孩子们挤在长桌前,用勺子舀酱汁拌饭,米粒裹着酱香,吃得鼻尖冒汗;上班族点份酱爆茄子盖饭,狼吞虎咽间抬头笑:“比公司楼下28元的商务餐香多了!”
最有趣的是巷尾的张爷爷。他总揣着保温杯来,点盘酱爆茄子,配二两黄酒,眯着眼跟阿娟唠嗑:“我闺女在北京,上次视频说我做的菜没你香,气得我直拍桌子!”阿娟便多送他一碟腌萝卜,老人乐得眼睛弯成缝。
烟火里的生意经
阿娟的菜单简单得可爱:酱爆茄子8元、糖醋排骨12元、紫菜汤3元。有食客劝她涨价:“这手艺,放杭州得卖38!”她摇头:“孩子们零花钱就那么多,贵了他们吃不起。”她记得每个常客的口味——小雨不吃辣,张爷爷要少盐,穿西装的白领爱加份卤蛋。
生意火了,阿娟却没变。她仍每天五点起床备菜,拒绝外卖平台抽成,“手炒的茄子,凉了酱汁会凝,不好吃。”有网红想直播她颠勺,她红着脸摆手:“我就是个做饭的,别整那些花哨的。”
舌尖上的乡愁
去年冬至,在杭州读大学的小雨放假回来,进门就喊:“阿娟姨,我想吃酱爆茄子!”阿娟一边炒菜一边笑:“早给你留好了,还是老位置。”那天,店里挤满了归乡的年轻人,他们举着手机拍茄子,说要把这味道录下来,“等以后去外地工作,想家了就听听这‘滋啦’的炒菜声。”
阿娟听着,眼眶有点热。她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做的酱爆茄子也是这般香——那时家里穷,母亲用晒干的茄子干做菜,酱料只有半勺豆瓣酱,却能吃出满嘴的幸福。如今,她把这份幸福炒进了每一锅茄子里。
巷深处的烟火永续
如今,“肥娟小吃”的木牌已有些褪色,但酱香依旧。阿娟的丈夫总打趣:“你这手艺,该开个分店。”她却摇头:“就守着这口锅,把每个来吃饭的人照顾好,就够了。”
傍晚时分,夕阳把青石板路染成金红色。阿娟站在店门口,看孩子们端着碗蹲在台阶上吃饭,看上班族拎着打包盒匆匆赶路,看老人们摇着蒲扇聊家长里短。她忽然觉得,这间小店就像一锅熬着的酱爆茄子——没有山珍海味的昂贵,却用最朴实的烟火气,熬出了生活的甜与暖。
而这份甜暖,正随着酱香,飘进每个浙江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