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传统味道,推荐浙江美食红烧狮子头鲜嫩多汁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


浙江某县的深巷里,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拐角处一盏暖黄灯笼随风轻晃,“肥娟小吃”的木匾在暮色中格外显眼。店内不过十来张方桌,却挤满了人——穿校服的孩子趴在桌上写作业,白领捧着饭碗刷手机,老人们端着茶杯慢悠悠唠嗑。厨房里,阿娟正将一颗拳头大的肉丸轻轻滑入油锅,“滋啦”一声,肉香混着葱姜的辛香涌出,惹得门外排队的人直伸脖子张望。

113.png

三代人的厨房,一锅熬出的家传
阿娟的手艺,是奶奶传下来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阿娟的奶奶在县供销社食堂当帮厨,最拿手的就是红烧狮子头。“那时候物资紧,肉要凭票买,奶奶总把肥肉炼成油,瘦肉剁得细碎,掺上荸荠碎,做出来的狮子头油润不腻。”阿娟边揉肉馅边回忆。后来奶奶年迈,将那口用了三十年的铁锅传给阿娟的父亲;父亲退休前,又把锅和手写食谱一起塞给阿娟:“开家小店吧,别让这味道断了。”

114.png

2024年春,阿娟盘下这间临街小铺,挂上“肥娟小吃”的牌子。开业那天,她特意把奶奶的铁锅摆在灶台中央,锅底那层厚厚的油垢,是三代人烟火气的见证。

鲜嫩多汁的秘密:三分肥七分瘦的讲究
阿娟的狮子头,讲究“三分肥七分瘦”。每天清晨,她骑着三轮车去农贸市场,专挑本地黑猪的后腿肉:“瘦肉有嚼劲,肥肉能出油,混在一起才香。”回到家,她将肉分成两堆——瘦肉细细剁成米粒大小,肥肉则切成石榴籽般的丁,“肥肉切大了,炸的时候会爆油;切小了,又吃不出油润感。”

115.png

最关键的是“摔打”。阿娟将肉馅、荸荠碎、葱姜水、鸡蛋和淀粉按比例混合,抓起一团在掌心反复摔打二十次,“这样肉质更紧实,煮的时候不会散。”摔打好的肉丸圆润如球,阿娟用拇指在中心按个小坑——“煮的时候汤汁会聚在这里,咬一口能爆汁!”

慢火细炖,熬出江南的温柔
炸狮子头是门技术活。阿娟将铁锅烧到冒青烟,倒冷油滑锅,再换新油烧至五成热。肉丸下锅时,她屏住呼吸,听那“滋啦”一声响,看金黄的油花在肉丸表面跳跃。炸至表面金黄定型,阿娟迅速捞出控油,转头开始熬汤——她用猪骨、老母鸡和干贝熬了四小时的高汤,加生抽、老抽、冰糖和八角,小火煮沸后,将狮子头轻轻放入。

116.png

“火大了肉会老,火小了不入味。”阿娟守着灶台,时不时用汤勺舀起汤汁淋在狮子头上。两小时后,肉丸吸饱了汤汁,变得松软却不散,表面裹着琥珀色的酱汁,轻轻晃动砂锅,肉丸便跟着汤汁微微颤动,像极了江南的春雨,温柔又缠绵。

一碗饭的满足,邻里间的温情
“阿娟姨,我的狮子头要多浇点汁!”五年级的小虎踮着脚喊。他是店里的常客,从幼儿园起就跟着爷爷来吃饭,如今已能熟练地搬凳子、摆碗筷。阿娟笑着应:“知道啦,给你留最软的。”不一会儿,一盘红烧狮子头端上桌——肉丸比拳头还大,表面泛着油光,旁边堆着翠绿的青菜。小虎用勺子切开肉丸,金黄的汤汁立刻涌出来,混着米饭送进嘴里,他满足地眯起眼:“比我妈做的还好吃!”

117.png

巷尾的王奶奶总揣着保温杯来,点份狮子头配二两黄酒,跟阿娟唠嗑:“我闺女在国外,上次视频说我做的菜没你香,气得我直拍桌子!”阿娟便多送她一碟腌萝卜,老人乐得眼睛弯成缝。

烟火里的坚守,不涨价的老情怀
阿娟的菜单简单得可爱:红烧狮子头12元、清蒸鲈鱼25元、青菜豆腐汤5元。有食客劝她涨价:“这手艺,放杭州得卖58!”她摇头:“孩子们零花钱就那么多,贵了他们吃不起。”她记得每个常客的口味——小虎不吃香菜,王奶奶要少盐,穿西装的白领爱加份卤蛋。

118.png

生意火了,阿娟却没变。她仍每天五点起床备菜,拒绝外卖平台抽成,“狮子头要现做现吃,凉了汤汁会凝,不好吃。”有网红想直播她揉肉馅,她红着脸摆手:“我就是个做饭的,别整那些花哨的。”

巷深处的味道,永远的乡愁
去年中秋,在上海读研的小雨放假回来,进门就喊:“阿娟姨,我想吃红烧狮子头!”阿娟一边煮汤一边笑:“早给你留好了,还是老位置。”那天,店里挤满了归乡的年轻人,他们举着手机拍狮子头,说要把这味道录下来,“等以后去外地工作,想家了就听听这‘咕嘟咕嘟’的煮汤声。”

119.png

阿娟听着,眼眶有点热。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奶奶做的狮子头也是这般香——那时家里穷,奶奶用晒干的荸荠代替新鲜荸荠,肉馅里掺点豆腐,却能吃出满嘴的幸福。如今,她把这份幸福揉进了每一颗肉丸里。

夕阳西下,青石板路被染成金红色。阿娟站在店门口,看孩子们端着碗蹲在台阶上吃饭,看上班族拎着打包盒匆匆赶路,看老人们摇着蒲扇聊家长里短。她忽然觉得,这间小店就像一颗慢火细炖的狮子头——没有山珍海味的昂贵,却用最朴实的烟火气,熬出了生活的甜与暖。

120.png

而这份甜暖,正随着肉香,飘进每个浙江人的心里。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