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浓油赤酱·推荐山东美食之红烧大虾色泽诱人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3


在山东某县的柳荫巷里,每到傍晚,总有一股浓郁的酱香裹着虾鲜飘出来——那是“肥娟小吃”的红烧大虾出锅了。青灰色的砖墙外,几张木桌上摆着白瓷盘,盘里盛着红亮油润的大虾,虾身裹着浓稠的酱汁,像穿了一件琥珀色的外衣。食客里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放学归来的孩子,还有刚下班的年轻人,纷纷伸筷子夹虾,“滋啦”一声,酱汁顺着虾壳流下,引得众人咽口水:“这虾,红得透亮,香得勾魂!”四十年来,这锅红烧大虾,成了县城里最温暖的“红亮香”,勾着无数人的胃,也牵着无数人的心。

113.png

选虾的讲究,鲜活见真章
“做红烧大虾,虾得选‘活’的!”肥娟提着竹篮从后院进来,篮子里游着十几只青壳大虾,虾须乱颤,“活虾肉紧,做出来才鲜。”她将虾倒入水盆,虾群立刻活蹦乱跳,溅起一片水花,“看这虾,壳硬、眼亮、须长——这样的虾,新鲜!”接着,她开始处理虾:用剪刀剪去虾枪和虾须,从虾背划开一道口子,“划背是为了入味,也方便剥壳。”处理好的虾放在漏勺里沥水,“虾不能带太多水——水多了,炒时油溅,酱也挂不住。”

114.png

调酱的秘诀,浓香藏岁月
肥娟转身从墙角的陶罐里舀出一勺黄豆酱,放入小碗,“这黄豆酱是我娘自己晒的,存了五年了——酱越陈,越香。”她往酱里加白糖、生抽和少许老抽,“白糖提鲜,生抽增味,老抽上色——比例要准,多了咸,少了淡。”接着,她滴入几滴香醋,“香醋能去腥,也能让酱更醇。”调好的酱汁搅拌均匀,肥娟用筷子蘸了一点尝,“咸甜适中,酱香浓郁,正好!”她将酱汁放在灶边,等着下锅。

115.png

炒虾的火候,鲜嫩锁舌尖
傍晚六点,肥娟点起灶火。她往铁锅里倒少许花生油,“油不能多——多了,虾腻;少了,虾粘。”油热后,她放入几片姜片和葱段,“姜葱去腥,先炒出香味。”接着,她将沥干水的虾倒入锅中,“炒虾要快——大火快炒,虾壳变红就捞。”她用锅铲快速翻炒,虾群在锅里翻滚,不一会儿就变得通红,“看,虾壳红了,肉也紧了——这时候捞出来,虾肉最嫩。”炒好的虾盛出,放在盘子里备用。

116.png

焖虾的耐心,酱香入骨髓
锅里留少许底油,肥娟将调好的酱汁倒入锅中,“酱汁下锅要小火——大火会糊,小火才能熬出酱香。”她用锅铲慢慢搅拌,酱汁渐渐变得浓稠,冒出小泡,“熬到酱汁能挂勺就行了。”接着,她将炒好的虾倒回锅中,“虾回锅要轻——别把虾肉炒碎了。”她盖上锅盖,小火焖三分钟,“焖是为了让酱汁渗进虾肉里——虾吸饱了酱,才香。”三分钟后,她掀开锅盖,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虾身裹满了红亮的酱汁,像披了一层琥珀。

117.png

一口酱虾,味蕾的盛宴
晚上六点半,第一锅红烧大虾出锅。肥娟用长筷夹起一只虾,放在白瓷盘里,虾身红亮油润,酱汁顺着虾壳缓缓流下,在盘底积成一小滩,“这虾,酱香浓,虾肉嫩,连壳都想舔!”食客老李迫不及待剥开虾壳,露出白嫩的虾肉,“滋——”他吸了一口虾肉上的酱汁,“这酱汁,咸甜交织,香得能下三碗饭!”邻桌的小姑娘则用虾肉蘸了蘸盘底的酱汁,“虾甜,酱香,好吃!”肥娟站在灶台旁,看着食客们满足的神情,嘴角扬起笑意。

118.png

温情的延续,从锅到心
如今,肥娟的孙子小凯已开始学做红烧大虾。小家伙系着缩小版的蓝布围裙,站在小凳子上,认真调酱汁。肥娟握着他的手,一起往碗里加调料,“调酱要调匀,焖虾要焖透——这是咱家的招牌,不能砸。”小凯点头,锅里的酱汁“咕嘟咕嘟”冒着泡,他的眼睛亮晶晶的。窗外,夕阳将柳荫巷染成金红色,肥娟小吃的招牌在风中轻晃。

119.png

三十年前,肥娟的婆婆在山东的灶台前,用一双手烧出了红烧大虾的浓香;三十年后,肥娟与孙子用同样的黄豆酱和大虾,守着这份温情的延续。或许,这就是美食最动人的力量——它不仅是味觉的记忆,更是一代代人,对家、对爱最炽热的表达与传承。每当大虾在锅里变红,那股酱香便飘满小巷,仿佛在说:你看,家的味道从未走远,它一直在我们身边,在肥娟的小吃里,在每一口红亮油润的红烧大虾中。

120.png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