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某县的晨雾总裹着米粉的清香,肥娟小吃店的竹屉蒸腾着热气,氤氲间飘出筒骨高汤的醇厚——这是安远三鲜粉的“味觉图腾”。相传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云游至安远时,客家大嫂以现宰的猪肝、猪瘦肉、猪小肠入汤,浇在晶莹的客家米粉上。唐伯虎尝后挥毫题诗:“猪肝米粉小肠煎,安远俏娘巧手贤。食指桌前闻香颤,汤成即尝赞三鲜。”自此,这道汤粉以“三鲜”之名流传,成为赣南客家待客的最高礼遇。
安远三鲜粉的灵魂在于“鲜”与“韧”:需取当日凌晨宰杀的黄猪肉,猪肝切柳叶片,猪小肠以草木灰去腥,瘦肉剁泥塑形。米粉必用安远富硒稻米与山泉水磨浆蒸制,晒干后呈半透明状,久煮不烂。汤底则用筒骨与老母鸡熬足六时辰,待汤色如琥珀,再以山茶油煸香姜蒜,将三鲜勾薄芡入汤,沸后即起,方得“汤清似玉,粉滑如绸,肉脆若琼”的至味。
肥娟小吃店的客家烟火
离县文化馆不远的巷尾,“肥娟小吃”的暖黄灯光总在晨光初绽时亮起。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妻子系着靛蓝扎染围裙,将新汆的三鲜汤浇入米粉碗,丈夫在后厨熬制辣椒蒜蓉酱,铁锅与砂锅的碰撞声如编钟和鸣。
“阿姨,要一份‘才子套餐’!”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递上零钱。妻子笑着接过钱,转身从竹筐中取出三鲜——这是她凌晨四点就守着柴灶备的。三鲜粉端上桌时,汤面浮着几点金黄姜油,米粉透如羊脂玉,碗边配着四小碟:一碟现舂的辣椒碎,一碟翠绿的葱花,一碟酸豆角,一碟油炸花生米。孩子们先用筷子挑起米粉“嗦”汤提鲜,再撒葱花增香,最后淋一勺辣椒蒜蓉酱,吃得满头大汗,连碗底的姜末都要用米粉刮净。老客们则爱点“三绝套餐”:三鲜粉配烫皮丝,牛骨汤冲鸡蛋花,假燕菜炒酸菜,寓意“三才聚顶,福运绵长”。
粉里的山河岁华
县志载,安远三鲜粉始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明太祖朱元璋屯兵安远时,曾以三鲜粉犒赏三军,赞其“汤鲜可解千军渴,粉韧能抵万箭寒”;清乾隆下江南时,地方官以三鲜粉配九龙茗茶,御笔题诗“一箸能消万里霜,三碗可暖九重天”。抗战时期,安远百姓将三鲜粉埋入陶瓮深藏,待凯旋后挖出,米粉仍如初蒸般滑韧,成为游子归乡的“味觉信物”。
如今,三鲜粉仍是县里宴席的“压轴戏”。婚宴上,主厨必做“百年好合粉”:三鲜摆成并蒂莲,淋玫瑰蜜汁,佐以莲子与百合,寓意“琴瑟和鸣”;寿宴上,则用筒骨熬制“千岁羹”,嵌红枣与核桃,老人尝后直呼“暖了脾胃”。
双向奔赴的鲜意传承
肥娟小吃店的热闹,始于一场“三鲜革命”。三年前,夫妻俩见孩子们嫌传统三鲜粉“太油腻”,便在店内设了“清爽台”——提供柠檬片、薄荷碎、跳跳糖等十几种新奇配料,让孩子们自由搭配。孩子们从最初的“怕膻”,渐渐成了小店的“品鉴师”:高年级学生帮着算热量配比,低年级学生为新吃法取名,连汆三鲜的火候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
“阿姨,多放点酸豆角,我爷爷说能开胃!”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妻子笑着点头,转身将酸豆角与三鲜同煮。这份三鲜粉,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也是对传统的延续——县里老人常说,三鲜粉中的猪肝补肝明目,瘦肉补中益气,小肠通利肠胃,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
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
2025年初,肥娟小吃店因“守护客家鲜韵”的故事被聘为“赣南非遗”文旅推荐官。聘书送达那日,店内挤满了学生,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大喊“阿姨加油”。妻子捧着聘书,眼眶微红:“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
自此,小店成了县里的“非遗窗口”。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为尝一口三鲜粉,更为听一听唐伯虎与三鲜粉的传说。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老匠人的竹制粉筛与牛骨砧板,丈夫则带着网友“云游”三鲜粉作坊,介绍柴灶与电炉的火候区别。有网友留言:“原来一碗粉,能牵出这么多故事。”
舌尖上的山河密码
在县里人的记忆中,三鲜粉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老匠人在作坊讲述朱元璋与三鲜粉的典故时,总会往火塘里扔几片筒骨,噼啪声中,肉香与故事一同升腾;孩子们在作文里写“三鲜粉是唐伯虎的诗”,老师批注:“这是故乡的密码”。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三鲜粉在竹屉中翻滚,孩子们围坐桌前,嘴角沾着辣椒碎却笑靥如花。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竹编灯笼,寓意“粉香长明,非遗永存”。妻子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都能尝到故乡的鲜。”
后记
安远的冬雪飘过稻田,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三鲜粉在竹屉中静候知音,孩子们的笑声在街尾回荡。或许,这就是江西的味道——既有唐风宋韵的馈赠,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关于故乡与诗意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