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香辣开胃,推荐江西美食余干辣椒炒肉香辣下饭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9

江西某县的黄昏总裹着辣椒的辛香,肥娟小吃店的铁锅在炭火上翻腾,油星与辣椒碎共舞,氤氲间飘出枫树椒的清冽——这是余干辣椒炒肉的“味觉图腾”。相传明嘉靖年间,余干县洪家嘴乡枫树村的农人以山椒佐炒野猪肉,竟得“辣嘴不辣心,鲜香透骨”的佳肴。清末御前侍卫江鸿波将此菜献于慈禧,太后尝后赞其“椒香似金鳞跃浪,肉嫩如琼脂凝脂”,赐名“金鳞玉馔”。自此,这道菜以“余干辣椒炒肉”之名流传,成为赣东北百姓待客的最高礼遇。

169.png

余干辣椒炒肉的灵魂在于“椒”与“肉”的共舞:需取鄱阳湖畔沙壤土培育的枫树椒,椒体短小如玉指,皮薄肉厚,辣中带甜;猪肉必用当地黑毛猪的五花三层,肥瘦相间,纹理如云。炒制时,以山茶油煸香豆豉与姜蒜,先下肉片煸至金黄卷边,再入椒段猛火快炒,待椒皮泛起虎皮纹,淋入陈年米酒收汁,方得“椒香盈室,肉嫩化渣”的至味。

肥娟小吃店的烟火江湖

离县革命纪念馆不远的巷尾,“肥娟小吃”的暖黄灯光总在暮色初临时亮起。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妻子系着靛蓝扎染围裙,将新炒的辣椒炒肉盛入粗陶盘,丈夫在后厨熬制辣椒蒜蓉酱,铁锅与砂锅的碰撞声如编钟和鸣。

170.png

“阿姨,要一份‘进士套餐’!”戴红领巾的男孩踮脚递上零钱。妻子笑着接过钱,转身从竹筐中取出枫树椒——这是她凌晨四点就守着炭灶焙的。辣椒炒肉端上桌时,盘底铺着吸油纸,肉片透如琥珀,椒段泛着油光,碗边配着四小碟:一碟现舂的蒜泥,一碟翠绿的葱花,一碟酸豆角,一碟油炸花生米。孩子们先用筷子夹起肉片“嗦”油提鲜,再撒葱花增香,最后淋一勺辣椒蒜蓉酱,吃得满头大汗,连盘底的油渣都要用米饭刮净。老客们则爱点“三绝套餐”:辣椒炒肉配烫皮丝,牛骨汤冲鸡蛋花,余干霉豆腐炒毛豆,寓意“三才聚顶,福运绵长”。

椒里的山河岁华

县志载,余干辣椒炒肉始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明太祖朱元璋屯兵余干时,曾以辣椒炒肉犒赏三军,赞其“椒香可解千军渴,肉嫩能抵万箭寒”;清乾隆下江南时,地方官以辣椒炒肉配婺源绿茶,御笔题诗“一箸能消万里霜,三碗可暖九重天”。抗战时期,余干百姓将辣椒炒肉埋入陶瓮深藏,待凯旋后挖出,肉片仍如初炒般滑嫩,成为游子归乡的“味觉信物”。

171.png

如今,辣椒炒肉仍是县里宴席的“压轴戏”。婚宴上,主厨必做“百年好合椒”:辣椒摆成并蒂莲,淋玫瑰蜜汁,佐以莲子与百合,寓意“琴瑟和鸣”;寿宴上,则用筒骨熬制“千岁羹”,嵌红枣与核桃,老人尝后直呼“暖了脾胃”。

176.png

双向奔赴的辣意传承

肥娟小吃店的热闹,始于一场“辣椒革命”。三年前,夫妻俩见孩子们嫌传统辣椒炒肉“太油腻”,便在店内设了“清爽台”——提供柠檬片、薄荷碎、跳跳糖等十几种新奇配料,让孩子们自由搭配。孩子们从最初的“怕辣”,渐渐成了小店的“品鉴师”:高年级学生帮着算热量配比,低年级学生为新吃法取名,连炒肉的火候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

172.png

“阿姨,多放点酸豆角,我爷爷说能开胃!”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妻子笑着点头,转身将酸豆角与辣椒同炒。这份辣椒炒肉,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也是对传统的延续——县里老人常说,辣椒中的维生素C能驱寒祛湿,猪肉补中益气,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

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

2025年初,肥娟小吃店因“守护椒香传奇”的故事被聘为“赣东北非遗”文旅推荐官。聘书送达那日,店内挤满了学生,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大喊“阿姨加油”。妻子捧着聘书,眼眶微红:“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

173.png

自此,小店成了县里的“非遗窗口”。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为尝一口辣椒炒肉,更为听一听江鸿波与慈禧的传说。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老匠人的竹制椒筛与牛骨砧板,丈夫则带着网友“云游”辣椒作坊,介绍柴灶与电炉的火候区别。有网友留言:“原来一盘菜,能牵出这么多故事。”

舌尖上的山河密码

在县里人的记忆中,辣椒炒肉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老匠人在作坊讲述朱元璋与辣椒炒肉的典故时,总会往火塘里扔几片枫树椒,噼啪声中,椒香与故事一同升腾;孩子们在作文里写“辣椒炒肉是江鸿波的诗”,老师批注:“这是故乡的密码”。

174.png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辣椒炒肉在铁锅中翻滚,孩子们围坐桌前,嘴角沾着辣椒碎却笑靥如花。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竹编灯笼,寓意“椒香长明,非遗永存”。妻子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都能尝到故乡的辣。”

175.png

后记
余干的冬雪飘过鄱阳湖,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辣椒炒肉在铁锅中静候知音,孩子们的笑声在街尾回荡。或许,这就是江西的味道——既有千年椒火的馈赠,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关于故乡与诗意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