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某县的暮色总裹着辣椒的辛香,肥娟小吃店的砂锅里,剁椒与五花肉在热油中翻滚,这是万载剁椒的“味觉图腾”。相传明万历年间,赣西万载县衙厨子为应对洪涝后食材匮乏,将红椒与蒜头剁碎,用陶瓮封存七日,竟得“辣中透鲜,鲜中藏醇”的秘方。老厨子以猪油煸炒剁椒,佐以山泉水与土猪肉,食客尝后赞其“一口穿喉,三日绕舌”。自此,这道以“万载剁椒”为名的乡土菜,成为赣西百姓“以辣御寒”的生存智慧。
万载剁椒的精髓在于“椒”与“技”的共舞:原料必取罗城山麓种植的“七星椒”,果皮薄如蝉翼,籽粒饱满如珠,经“三晒三腌”制成——辣椒去蒂后晾晒至蔫,佐以井盐、紫苏与山茶油,封入陶瓮发酵月余,方得“红如玛瑙,辣似烈火”的至味。剁椒成品咸香扑鼻,舀一勺入碗,汤汁黏稠如琥珀,素有“辣中君子”的美誉。
肥娟小吃店的椒香江湖
离县文化馆不远的巷尾,“肥娟小吃”的暖黄灯光总在暮色四合时亮起。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妻子系着靛蓝扎染围裙,将新开的剁椒坛子搬上灶台,丈夫在后厨熬制剁椒鱼头,砂锅与陶瓮的碰撞声如编钟和鸣。
“阿姨,要一份‘红云套餐’!”戴红领巾的男孩踮脚递上零钱。妻子笑着接过钱,转身从陶瓮中舀出剁椒——这是她凌晨三点就守着灶火炒的。剁椒套餐端上桌时,粗陶碗中汤色赤红,剁椒裹着鱼片与豆腐,碗边配着四小碟:一碟现舂的蒜末,一碟酸萝卜,一碟油炸花生米,一碟万载南酸枣糕。孩子们先用筷子挑起鱼片“嗦”汤提鲜,再撒蒜末增香,最后蘸酸枣糕,辣得直哈气,却仍用馍馍蘸尽碗底油花。老客们则爱点“三绝套餐”:剁椒蒸鸡配烫皮丝,霉豆腐炒毛豆配桂花蜜,艾草糍粑配糖蒜,寓意“三才聚顶,福运绵长”。
剁椒里的山河岁华
县志载,万载剁椒始于晚明,兴于清末,盛于当代。明崇祯年间,李自成军过境万载,百姓以剁椒犒军,将士赞其“辣可驱寒,香能壮胆”;清同治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藩驻军赣西,特命军需官采购万载剁椒,称其“一箸能解千军愁,三勺可抵万箭鸣”。抗战时期,万载百姓将剁椒埋入地窖深藏,待凯旋后挖出,剁椒仍如初腌般鲜辣,成为游子归乡的“味觉信物”。
如今,剁椒仍是县里宴席的“点睛之笔”。婚宴上,主厨必做“百年好合椒”:剁椒摆成并蒂莲,淋玫瑰蜜汁,佐以莲子与百合,寓意“琴瑟和鸣”;寿宴上,则用剁椒熬制“千岁羹”,嵌红枣与核桃,老人尝后直呼“暖了脾胃”。
双向奔赴的椒香传承
肥娟小吃店的热闹,始于一场“剁椒革命”。三年前,夫妻俩见孩子们嫌传统剁椒“太呛喉”,便在店内设了“解辣台”——提供冰镇杨梅汁、薄荷糖、跳跳糖等十几种新奇配料,让孩子们自由搭配。孩子们从最初的“怕辣哭”,渐渐成了小店的“品鉴师”:高年级学生帮着算热量配比,低年级学生为新吃法取名,连剁椒的腌制时长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
“阿姨,多放点酸萝卜,我爷爷说能解辣!”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妻子笑着点头,转身将酸萝卜与剁椒同炒。这份剁椒套餐,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也是对传统的延续——县里老人常说,剁椒中的辣椒素能驱寒祛湿,蒜香补中益气,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
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
2025年初,肥娟小吃店因“守护椒香千年”的故事被聘为“赣西非遗”文旅推荐官。聘书送达那日,店内挤满了学生,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大喊“阿姨加油”。妻子捧着聘书,眼眶微红:“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
自此,小店成了县里的“非遗窗口”。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为尝一口剁椒,更为听一听李自成与剁椒的传说。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老匠人的竹制剁椒刀与柴灶陶瓮,丈夫则带着网友“云游”剁椒作坊,介绍古法发酵与现代工艺的区别。有网友留言:“原来一勺剁椒,能牵出这么多故事。”
舌尖上的山河密码
在县里人的记忆中,剁椒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老匠人在作坊讲述李自成与剁椒的典故时,总会往火塘里扔几勺剁椒,噼啪声中,椒香与故事一同升腾;孩子们在作文里写“剁椒是晚明的诗”,老师批注:“这是故乡的密码”。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剁椒在陶瓮中翻飞,孩子们围坐桌前,嘴角沾着辣椒碎却笑靥如花。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竹编灯笼,寓意“椒香长明,非遗永存”。妻子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都能尝到故乡的暖。”
后记
锦江的春雪飘过龙山塔,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剁椒在陶瓮中静候知音,孩子们的笑声在街尾回荡。或许,这就是江西的味道——既有千年椒香的馈赠,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关于故乡与诗意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