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香浓四溢,推荐江西美食修水哨子软糯香甜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9

江西某县的晨雾总裹着芋香,肥娟小吃店的蒸笼里,白雾正托着玉色小点,这是修水哨子的“味觉图腾”。相传夏禹治水时,修水百姓以野山芋为皮、兽肉为馅,捏成尖圆如号角的“哨子”犒军,竟得“皮若凝脂,馅似琥珀”的佳肴。大禹尝后赞其“形如战鼓催人勇,味似琼浆暖三冬”,自此,这道以“修水哨子”为名的山野风味,成为赣西北百姓“以食寄情”的生存智慧。

36.png

修水哨子的精髓在于“芋”与“技”的共舞:原料必取幕阜山南麓的毛芋头——此芋质地细密,蒸熟后糯如羊脂,与西乡红薯粉按“三芋一粉”之比揉成面皮,方得“弹而不黏,柔而不散”的至味。馅料则分咸甜两派:咸馅以腊肉、冬笋、香菇为骨,佐以辣椒碎与山茶油,甜馅则用芝麻、桂花、桔饼为魂,混入猪油与白砂糖。成品哨子形似水滴,尾尖如喙,素有“玉滴凝香”的美誉。

肥娟小吃店的哨韵江湖

离县文化馆不远的巷尾,“肥娟小吃”的暖黄灯光总在晨光熹微时亮起。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妻子系着靛蓝扎染围裙,将新制的芋泥团揉上案板,丈夫在后厨熬制哨子汤,陶瓮与竹蒸笼的碰撞声如编钟和鸣。

37.png

“阿姨,要一份‘金玉满堂’!”戴红领巾的男孩踮脚递上零钱。妻子笑着接过钱,转身从陶瓮中取出哨子——这是她凌晨四点就守着灶火蒸的。哨子套餐端上桌时,粗陶碗中汤色澄黄,哨子与荷包蛋在浮油中沉浮,碗边配着四小碟:一碟现舂的辣椒碎,一碟酸豆角,一碟油炸花生米,一碟修水金丝皇菊茶。孩子们先用筷子挑破哨子皮“嗦”汤提鲜,再撒辣椒增香,最后蘸皇菊蜜,辣得直哈气,却仍用馍馍蘸尽碗底油花。老客们则爱点“三绝套餐”:哨子配烫皮丝,霉豆腐炒毛豆配桂花蜜,艾草糍粑配糖蒜,寓意“三才聚顶,福运绵长”。

哨子里的山河岁华

县志载,修水哨子始于夏禹,兴于唐宋,盛于当代。唐贞观年间,李世民巡游江南,修水百姓以哨子进贡,皇帝赞其“形如战鼓催征,味似乡愁入骨”;宋元祐年间,黄庭坚归乡省亲,其妻仿制哨子慰夫思乡之情,苏东坡尝后赋诗“芋泥裹玉香盈袖,腊肉含情泪满襟”。抗战时期,修水百姓将哨子埋入地窖深藏,待凯旋后挖出,哨子仍如初蒸般软糯,成为游子归乡的“味觉信物”。

38.png

如今,哨子仍是县里宴席的“点睛之笔”。婚宴上,主厨必做“百年好合哨”:哨子摆成并蒂莲,淋玫瑰蜜汁,佐以莲子与百合,寓意“琴瑟和鸣”;寿宴上,则用哨子熬制“千岁羹”,嵌红枣与核桃,老人尝后直呼“暖了脾胃”。

35.png

双向奔赴的哨韵传承

肥娟小吃店的热闹,始于一场“哨子革命”。三年前,夫妻俩见孩子们嫌传统哨子“太黏牙”,便在店内设了“解腻台”——提供冰镇杨梅汁、薄荷糖、跳跳糖等十几种新奇配料,让孩子们自由搭配。孩子们从最初的“怕咬不动”,渐渐成了小店的“品鉴师”:高年级学生帮着算热量配比,低年级学生为新吃法取名,连哨子的蒸制时长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

39.png

“阿姨,多放点酸豆角,我爷爷说能解腻!”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妻子笑着点头,转身将酸豆角与哨子同蒸。这份哨子套餐,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也是对传统的延续——县里老人常说,哨子中的芋头能健脾养胃,腊香补中益气,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

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

2025年初,肥娟小吃店因“守护哨韵千年”的故事被聘为“赣西北非遗”文旅推荐官。聘书送达那日,店内挤满了学生,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大喊“阿姨加油”。妻子捧着聘书,眼眶微红:“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

40.png

自此,小店成了县里的“非遗窗口”。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为尝一口哨子,更为听一听夏禹与哨子的传说。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老匠人的竹制哨模与柴灶陶瓮,丈夫则带着网友“云游”哨子作坊,介绍古法揉面与现代工艺的区别。有网友留言:“原来一只哨子,能牵出这么多故事。”

舌尖上的山河密码

在县里人的记忆中,哨子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老匠人在作坊讲述夏禹与哨子的典故时,总会往火塘里扔几片腊肉,噼啪声中,哨香与故事一同升腾;孩子们在作文里写“哨子是夏禹的诗”,老师批注:“这是故乡的密码”。

33.png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哨子在竹匾中翻飞,孩子们围坐桌前,嘴角沾着辣椒碎却笑靥如花。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竹编灯笼,寓意“哨韵长明,非遗永存”。妻子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都能尝到故乡的暖。”

34.png

后记
幕阜山的春雪飘过黄庭坚纪念馆,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哨子在竹匾中静候知音,孩子们的笑声在街尾回荡。或许,这就是江西的味道——既有千年哨韵的馈赠,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关于故乡与诗意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