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匠心制作,推荐江西美食德兴乌佬果清香爽口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8

江西某县的晨雾总裹着草木清香,肥娟小吃店的竹屉里,白雾正托着剔透小点,这是德兴乌佬果的“味觉图腾”。相传元末朱元璋征战赣东北时,军中粮草断绝,百姓以山蕨根磨粉为皮、野菌碎肉为馅,捏成“果”状犒军,竟得“皮若琉璃,馅似琼浆”的珍馐。朱元璋尝后赞其“形如星斗落玉盘,味似山泉沁心脾”,自此,这道以“乌佬果”为名的山野风物,成为赣东北百姓“以食济世”的生存智慧。

41.png

乌佬果的精髓在于“蕨”与“技”的共舞:原料必取大茅山南麓的野生山蕨根——此根含天然胶质,需经“三洗九磨”方得蕨根粉,再以沸水烫面,揉成“弹如绸缎,韧如松筋”的面皮。馅料则分山珍与肉鲜两派:山珍派以冬笋、香菇、茭白为骨,佐以山茶油与辣椒碎;肉鲜派则用黑猪肉末、豆腐丁为魂,混入猪油渣与小葱花。成品乌佬果形似水滴,尾尖如喙,素有“玉珠凝香”的美誉。

肥娟小吃店的蕨韵江湖

离县博物馆不远的巷尾,“肥娟小吃”的暖黄灯光总在晨光熹微时亮起。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妻子系着靛蓝扎染围裙,将新制的蕨根面团揉上案板,丈夫在后厨熬制乌佬果汤,陶瓮与竹蒸笼的碰撞声如编钟和鸣。

42.png

“阿姨,要一份‘翡翠玲珑’!”戴红领巾的男孩踮脚递上零钱。妻子笑着接过钱,转身从陶瓮中取出乌佬果——这是她凌晨四点就守着灶火蒸的。乌佬果套餐端上桌时,粗陶碗中汤色清亮,乌佬果与荷包蛋在浮油中沉浮,碗边配着四小碟:一碟现舂的辣椒碎,一碟酸萝卜丁,一碟油炸花生米,一碟德兴金丝皇菊茶。孩子们先用竹签挑破乌佬果皮“嗦”汤提鲜,再蘸辣椒增香,最后淋皇菊蜜,辣得直哈气,却仍用米糕蘸尽碗底油花。老客们则爱点“三绝套餐”:乌佬果配烫皮丝,霉豆腐炒毛豆配桂花蜜,艾草糍粑配糖蒜,寓意“三才聚顶,福运绵长”。

48.png

乌佬果里的山河岁华

县志载,德兴乌佬果始于元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明万历年间,徐霞客游历赣东北,宿于德兴驿站,尝乌佬果后赋诗“蕨根凝玉露,野味动诗肠”;清乾隆年间,两江总督高晋巡视江南,途经德兴时,百姓以乌佬果进贡,皇帝赞其“形如星斗落玉盘,味似山泉沁心脾”。抗战时期,德兴百姓将乌佬果埋入地窖深藏,待凯旋后挖出,果皮仍如初蒸般剔透,成为游子归乡的“味觉信物”。

43.png

如今,乌佬果仍是县里宴席的“点睛之笔”。婚宴上,主厨必做“百年好合果”:乌佬果摆成并蒂莲,淋玫瑰蜜汁,佐以莲子与百合,寓意“琴瑟和鸣”;寿宴上,则用乌佬果熬制“千岁羹”,嵌红枣与核桃,老人尝后直呼“暖了脾胃”。

双向奔赴的蕨韵传承

肥娟小吃店的热闹,始于一场“乌佬果革命”。三年前,夫妻俩见孩子们嫌传统乌佬果“太黏口”,便在店内设了“解腻台”——提供冰镇酸梅汤、薄荷糖、跳跳糖等十几种新奇配料,让孩子们自由搭配。孩子们从最初的“怕咬不透”,渐渐成了小店的“品鉴师”:高年级学生帮着算热量配比,低年级学生为新吃法取名,连乌佬果的蒸制时长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

44.png

“阿姨,多放点酸萝卜丁,我爷爷说能解腻!”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妻子笑着点头,转身将酸萝卜丁与乌佬果同蒸。这份乌佬果套餐,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也是对传统的延续——县里老人常说,乌佬果中的蕨根粉能清热降火,山珍馅补中益气,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

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

2025年初,肥娟小吃店因“守护蕨韵千年”的故事被聘为“赣东北非遗”文旅推荐官。聘书送达那日,店内挤满了学生,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大喊“阿姨加油”。妻子捧着聘书,眼眶微红:“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

45.png

自此,小店成了县里的“非遗窗口”。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为尝一口乌佬果,更为听一听朱元璋与乌佬果的传说。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老匠人的竹制果模与柴灶陶瓮,丈夫则带着网友“云游”乌佬果作坊,介绍古法烫面与现代工艺的区别。有网友留言:“原来一只乌佬果,能牵出这么多故事。”

舌尖上的山河密码

在县里人的记忆中,乌佬果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老匠人在作坊讲述朱元璋与乌佬果的典故时,总会往火塘里扔几片腊肉,噼啪声中,蕨香与故事一同升腾;孩子们在作文里写“乌佬果是朱元璋的诗”,老师批注:“这是故乡的密码”。

46.png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乌佬果在竹匾中翻飞,孩子们围坐桌前,嘴角沾着辣椒碎却笑靥如花。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竹编灯笼,寓意“蕨韵长明,非遗永存”。妻子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都能尝到故乡的暖。”

47.png

后记
大茅山的春雪飘过德兴铜矿遗址,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乌佬果在竹匾中静候知音,孩子们的笑声在街尾回荡。或许,这就是江西的味道——既有千年蕨韵的馈赠,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关于故乡与诗意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