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传统手艺,推荐江西美食分宜麻辣鱼香辣过瘾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7


江西分宜的清晨总被竹蒸笼腾起的雾气唤醒。城南老街转角处,一家名为“肥娟小吃”的铺子正飘出阵阵油香。店主肥娟系着靛蓝围裙,将裹满红薯淀粉的鱼片逐片滑入滚烫的油锅,金黄的油花瞬间绽开,与远处天井里晾晒的辣椒串遥相呼应。这座被武功山余脉环抱的小城,因袁河穿境而过,自古便以“鱼米之乡”闻名,而肥娟的灶台,正是将山水馈赠化作人间至味的方寸天地。

184.png

肥娟其人:市井里的匠心守望者
肥娟的掌心布满细密的茧痕,那是二十余年颠勺翻炒留下的勋章。她总说:“做吃食如同绣花,急不得。”每日寅时,她便踩着露水去袁河码头挑选活鱼,专挑三斤左右的草鱼——太轻则肉质绵软,过重则腥气难除。归店后,她以祖传的柳叶刀法片鱼,刀刃贴着鱼骨游走,薄如蝉翼的鱼片在砧板上堆成玉色小山。最绝的是她调制的红薯淀粉浆,需用井水调和至能拉出细丝的稠度,方能锁住鱼肉的鲜嫩。

183.png

麻辣鱼香:一锅沸腾的江湖气
正午时分,食客们的筷子早已在砂锅边沿候着。肥娟舀起两勺现榨的菜籽油,待油面泛起蟹眼泡,便将汉源花椒与云南小米辣倾入锅中。刹那间,辛辣的香气裹挟着椒麻的酥麻直冲鼻腔,惊得檐下避雨的麻雀扑棱棱飞起。她顺势将煎至金黄的鱼骨投入锅中,翻炒时手腕轻抖,铁锅与灶台碰撞出清脆的节奏。待鱼骨煸出琥珀色的胶质,再注入用筒骨与鲫鱼熬制的高汤,此时方能下入豆芽、莴笋等时蔬。

182.png

最考验火候的当属鱼片入锅的瞬间。肥娟左手执长筷,右手持漏勺,鱼片需在沸汤中“游”足七秒——多一秒则老,少一秒则腥。起锅前撒上的紫苏碎,是分宜人祛湿驱寒的智慧,碧绿的叶片在红油中翻卷,恰似武夷山脉间飘动的云带。

178.png

市井温情:辣味中的岁月静好
肥娟小吃的食客多是街坊四邻。穿校服的少年们总爱挤在角落的八仙桌旁,将火鸡面与麻辣鱼汤拌作一团,辣得直哈气也不肯停箸;拄拐杖的阿婆则守着那碗不放辣椒的鱼片粥,絮絮说着老伴年轻时在袁河捕鱼的往事。最有趣的是邻家孩童,常趴在柜台前数肥娟围裙上的油渍,像在解读某种神秘的图腾。

181.png

去年寒冬,一位独居的退伍老兵连续三日点同一份麻辣鱼。肥娟悄悄在鱼汤里多添了两块豆腐,结账时却只收半价。老人后来送来一幅手书的“人间至味”,墨迹被辣椒油渍洇得微微发皱,却成了店里最珍贵的装饰。

177.png

赣鄱食韵:麻辣鱼背后的文明密码
分宜麻辣鱼的渊源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彼时分宜籍首辅严嵩府中,有位擅长烹鱼的赣州籍厨娘。她将家乡的小炒鱼技法与分宜本地的泡椒工艺融合,创出这道“辣而不燥、麻而不苦”的佳肴。严嵩失势后,这道菜反而在民间生根发芽,成为赣西百姓抵御湿寒的良方。

180.png

肥娟的灶台上至今供着半块残缺的青花鱼形陶模,那是她祖父辈传下的“鱼符”。旧时渔民出海前,必以此模压制面食祭河神,祈求丰收平安。如今陶模虽已不再用于祭祀,却成了肥娟制作鱼丸的专属模具,每个鱼丸尾部都留着象征吉祥的螺旋纹。

烟火永续:小城里的味觉诗篇
暮色四合时,肥娟小吃店檐下的红灯笼次第亮起。最后一锅麻辣鱼端上桌,汤面浮着的红油渐渐凝成琥珀色的薄衣,恰似袁河晚照。穿堂风掠过墙角的腌菜坛,将酸豆角的咸香与辣椒的辛烈糅合成独特的市井气息。

179.png

常有外地食客问肥娟:“这般辛苦为哪般?”她只是笑,眼角皱纹里盛着油锅溅起的星火。或许在她心中,这方灶台早已不是营生的手段,而是连接山川与市井、传统与当下的纽带。当第一颗星子爬上武功山顶,分宜城中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而肥娟小吃店里,永远有一盏灯为归人留着——就像袁河的水,永远向着赣江奔流,带着辣与鲜、苦与甜,在时光里酿成最醇厚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