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风味绝佳,推荐江西美食兴国米粉鱼鲜香入味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7

江西某县城的梧桐巷口,肥娟小吃店的蒸笼总在晨雾中苏醒。老板娘肥娟将腌渍好的草鱼片码在竹蒸笼里,鱼片裹着红亮的辣椒酱与甘薯粉,在沸水上蒸腾出氤氲香气。穿校服的学生们踮脚张望,看米粉在蒸气中舒展成半透明的薄纱,与鱼片缠绵成“金丝绕玉”的绝景。

177.png

正午时分,后厨的铁锅正熬煮着秘制卤汁。肥娟将滚烫的茶油泼入辣椒酱中,“滋啦”一声炸出琥珀色的油花,混着酱油与葱花的香气直冲鼻腔。她将卤汁浇在蒸好的米粉鱼上,撒一把青翠的葱花,引得穿蓝布衫的老人眯眼赞叹:“这鱼片嫩得能掐出水,怕是用的是兴国的活水草鱼罢?”

山水的馈赠:兴国米粉鱼的千年匠心密码

县城以西的兴国县,贡水河畔的稻田里藏着米粉鱼的灵魂。兴国人养草鱼,专挑溪涧深潭中的“将军鱼”,这种鱼背脊泛青、鳞片细密,以水草与浮游生物为食,肉质紧实无腥气。老渔夫老李凌晨四点便撑筏撒网,他挑的鱼每尾不过三斤,鱼腹雪白如凝脂,鱼眼透亮如琥珀。

178.png

米粉鱼的精髓在于“三蒸三浇”。老李的妻子将鲜鱼去骨切片,用姜末、甘薯粉与辣椒酱腌制半日,鱼片需顺纹理切得薄如蝉翼,方能锁住汁水。米粉则取兴国当地的籼米,经石磨碾成细粉,蒸至七成熟后拌入菜籽油与辣椒碎,铺在蒸笼底层。她总念叨:“鱼要鲜,粉要韧,火候要像绣花般精细。”蒸笼上汽时,先铺一层米粉垫底,再码鱼片,复蒸一刻钟后浇头道卤汁,如此反复三次,直至鱼片裹满金红的酱汁,米粉吸饱鱼鲜。

巷陌与山水的对话:两代人的鱼香传承

肥娟小吃店的菜单上,新添了“兴国米粉鱼套餐”:米粉鱼配艾草粿,佐一壶客家擂茶,撒上油炸花生碎。这道菜灵感来自常来店里写作业的初中生小满——她的太爷爷是兴国米粉鱼非遗传承人,总念叨“鱼要配碱食才养人”。

179.png

如今,总有银发老人拄着拐杖来店里,点一份米粉鱼配腌萝卜干。他们用布满皱纹的手夹起鱼片,眯眼细品:“是当年挑担进城卖鱼时,茶摊老板娘给的滋味。”穿校服的学生们则更爱“鱼香盲盒”——肥娟将不同口味的米粉鱼分装,原味、蒜香、梅干菜,食客可依口味挑选。有人将米粉鱼泡进酸辣汤里,有人把艾草粿蘸着花生酱吃,肥娟从不干涉:“美食本就该是自由的。”

184.png

匠心的坚守:老李的深水渔场

兴国深山的清晨,老李的渔场已升起炊烟。他将晒干的陈皮与紫苏叶塞入陶瓮,浇上新酿的鱼露,密封发酵成“鱼香酱”。他说:“这是祖辈传下的‘养酱法’,能让鱼香沉入骨血。”蒸笼里垫着荷叶,鱼香酱腌制的鸭胗正冒着热气,鸭胗吸饱了鱼香与辣气,变得莹润如玛瑙。

180.png

捕捞时,老李用竹篓轻捞鱼群,金黄的鱼尾在篓中翻腾。他从不抛扔活鱼:“摔伤的鱼肉会散腥,那是山水的怨气。”装箱的草鱼要经三道筛:初筛去病斑,二筛分大小,三筛则用山泉水轻洗。最终装筐的草鱼,尾尾鲜活如箭,鱼香渗入肌理,入口时嫩得清甜,鲜得直冲天灵盖。

市井与风雅的交融:肥娟小吃店的“跨界”实验

今年谷雨,肥娟突发奇想,将兴国米粉鱼与自家小吃结合。她用米粉皮包入榴莲芝士,取名“鱼香熔岩粿”;把米粉鱼蒸熟后切片,裹上面糊炸成“鱼香天妇罗”;甚至用鱼露调出火鸡面酱,鱼鲜交织的口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学生们起初对黑乎乎的鱼露酱皱眉,尝过一口后却纷纷抢购:“阿姨,这比芝士焗鱼还上头!”

181.png

最受欢迎的是“鱼香盲盒套餐”:竹编食盒里,米粉鱼粿与鱼香天妇罗各占半壁江山,配一小壶鱼露、一碟辣子圈、一碟炸黄豆。食客可依口味DIY,有人将米粉鱼泡进鱼露里,有人把鱼香天妇罗蘸着火鸡面酱吃,肥娟从不干涉:“生活嘛,就像这米粉鱼,得蘸着烟火气吃,才够滋味。”

永恒的烟火:巷弄与山水的共生

暮色中的梧桐巷口,肥娟小吃店的灯光温暖如豆。穿校服的学生们捧着米粉鱼碗,看对面老李的渔场升起炊烟。山风穿过巷弄,将鱼香与油炸的香气揉作一团,落在食客的舌尖,化作一声满足的喟叹。

182.png

“从前觉得米粉鱼是山水的粗物,现在却尝出了匠心的灵气。”常来吃面的老教师放下筷子,望着墙上学生画的“鱼香精灵与肥娟阿姨”涂鸦。肥娟擦着柜台笑:“这米粉鱼啊,从溪涧到舌尖,不过百里路,却走了千年。”

巷口的梧桐叶又绿了,山间的草鱼正肥。肥娟小吃店的蒸笼依旧在晨雾中苏醒,老李的渔场依旧飘着陈皮香。市井的喧闹与山水的清欢,在这座江西小城里,以一尾米粉鱼的距离,完成了永恒的对话。

183.png

后记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玻璃罐里,兴国米粉鱼与腌萝卜、剁椒酱比邻而居。穿校服的女孩们用竹筷蘸着鱼露在课桌上画笑脸,放学的少年们把米粉鱼掰成两半分食,银发老人们用鱼露送服降压药。这抹来自贡水河的鱼香,既入了市井的烟火,也润了岁月的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