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某县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肥娟小吃”的木匾在晨光中泛着桐油光泽。这家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店铺,是街坊们每日必经的“人间驿站”。清晨五点,店主夫妻便在后厨生起柴火灶,铁锅里煨着现熬的鱼骨汤,竹蒸笼中飘出米香,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墙角一筐筐用荷叶包裹的鱼丝——金黄的薯粉裹着银白的鱼肉,细如发丝却根根分明,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自开业以来,“肥娟小吃”便以“一食一器皆有魂”为信条。店主坚持每日到兴国县收购现制鱼丝,后厨的陶罐里永远泡着山茶油与客家米酒,就连盛鱼丝的粗瓷碗,都是特意从古窑村淘来的老物件。食客们说,这里的食物有“灵”——鱼丝入锅的火候精确到秒,配料的比例全凭店主指尖一捻,而那碗看似寻常的兴国鱼丝,更藏着让游子落泪的乡愁。
兴国鱼丝:赣南大地的银丝乡愁
在赣东北兴国县的潋江河畔,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一缕鱼丝三日香,半碗乡愁寄远方。”这片被武夷山余脉环抱的土地,自宋代起便以“鱼丝之乡”闻名。相传,一位客家船工的妻子为让丈夫不忘归家,将兴国红鲤与薯粉制成细丝,取名“与你相思”。丈夫每食此丝,便想起家中妻儿,终年漂泊却心系故土。如今,兴国鱼丝已成赣南客家宴席的“压轴菜”,更成为赣鄱大地的味觉图腾。
兴国鱼丝的灵魂在于“山海相融”。潋江河的红鲤鱼骨少肉厚,鱼肉呈琥珀色,经捶打后与薯粉交融,制成半透明的银丝;薯粉则取自武夷山麓的晚稻,米香醇厚,久煮不烂。制作时需用木槌将鱼肉捶打千次,直至成胶状,再与薯粉揉成面团,擀成薄片后切丝。出锅的鱼丝呈半透明状,入口先是薯粉的柔韧,继而鱼香迸发,最后是山茶油的清香,堪称“天地精华与人间匠心的联姻”。
双向奔赴的匠心:从潋江到陶钵的千年对话
某年霜降,一位常来“肥娟小吃”的老茶客随口提及:“如今的孩子,怕是尝不到真正的兴国鱼丝了。”这句话让店主夫妻彻夜难眠。次日清晨,他们便驱车百余里,直奔兴国县埠头乡寻访非遗传承人。在飘着鱼香的作坊里,他们见证了鱼丝诞生的全过程:老匠人用木槌将鱼肉捶打成胶,薯粉如雪片般洒落,面团在竹匾上翻飞成丝,不过半盏茶功夫,便成了银丝千缕。
学成归来后,“肥娟小吃”的菜单上多了一道“银丝三绝”。店主将传统工艺改良:用现摘的紫苏叶替代部分香料,加入现磨的山胡椒提鲜,出锅时撒一把现炒的芝麻。食客们发现,这道菜竟能尝出五种层次——初入口是紫苏的清冽,细品是鱼香的绵长,回味时是山胡椒的辛香,最后则是芝麻的醇厚,仿佛将整片赣南的江风与山雾都装进了陶钵中。
童趣与乡愁的共鸣:一碗鱼丝里的时光胶囊
自鱼丝入菜以来,“肥娟小吃”成了孩子们的“新乐园”。放学时分,总能看到七八岁的孩童踮着脚尖,趴在灶台前看店主捶打鱼胶。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用木槌轻敲面团,却因力道不匀把面团敲得歪歪扭扭,惹得其他孩子笑作一团。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突发奇想,在鱼丝汤中撒了一把彩色枸杞,引得其他孩子纷纷效仿,店内顿时成了“鱼丝创意大赛”的现场。
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中秋夜。一位常年在外务工的汉子带着女儿进店,点了一碗“银丝三绝”。小女孩刚尝一口便红了眼眶:“爸爸,这味道和奶奶做的一样!”原来,店主特意在汤中加入了客家酒酿,正是当年那位客家妇人特制的“暖身方”。汉子低头喝汤时,一滴泪落入碗中,与鱼丝的纹路融为一体。
流量时代的坚守:拒绝工业化量产的初心
随着“肥娟小吃”在短视频平台爆红,兴国鱼丝的点击量突破千万。直播间里,数万网友围观店主捶打鱼胶,弹幕中飘满“求教程”“想拜师”的留言。有速食厂商开出天价,想将鱼丝制成冲泡食品,却被店主婉拒:“鱼丝的魂在‘现捶现煮’,离开这方水土,就失了七分韵味。”
为守护这份传统,店主在店内辟出“银丝工坊”,用玻璃橱窗展示鱼丝从捶打到入锅的全过程。孩子们可以亲手体验捶打鱼胶、拉丝成型的乐趣,成年人则能通过扫码观看传承人讲述的口述史。有位从海外归来的华侨,在工坊前站了整整两小时,临走时买了八十捆鱼丝:“我要让子孙知道,我们的根在这里。”
烟火长明:一缕鱼丝,半部赣南史
如今,“肥娟小吃”的屋檐下总挂着几串风干鱼丝,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极了客家女子发间的银饰。每日清晨,店主夫妻仍会为第一碗鱼丝举行“试香礼”——将一根鱼丝投入清水,若能沉底不散,便知今日的火候与咸淡恰到好处。这个延续了千年的仪式,让一碗寻常的鱼丝,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隧道。
而在兴国县的潋江河畔,非遗传承人依然在捶打鱼胶。他们知道,在千里之外的某县,有一家小店正用同样的匠心守护着这份味道。当游子归来,推开“肥娟小吃”的木门,一碗鱼丝的香气扑面而来时,他们便知道:无论走得多远,故乡从未离开。
结语
从客家围屋的团圆宴到市井小店的珍馐,从潋江的渔火到山茶油的韵律,兴国鱼丝与“肥娟小吃”的相遇,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味觉对话。在这里,每一根鱼丝都藏着故事,每一口鲜香都盛着乡愁。或许,真正的非遗传承从不需要宏大的叙事——只需用心捶好每一块鱼胶,煮好每一碗汤,便能让古老的味道在烟火人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