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风味绝佳,推荐安徽美食铜陵酥糖甜而不腻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7


在安徽某县城的梧桐老街深处,肥娟小吃店的木匾总是第一个被晨光吻醒。老板娘系着靛蓝围裙,将刚出锅的炸春卷码在青花瓷盘里,油香混着葱花味漫过门槛,惊醒了檐下打盹的狸花猫。柜台后的玻璃罐里,码着整整齐齐的铜陵酥糖——这种用油纸包裹的甜点,是三天前一位皖南货车司机硬塞给店主的“伴手礼”。

97.png

“尝尝我们铜陵的‘千年甜心’!”司机拍着胸脯说。如今,这抹甜香已悄然融入小店的日常:孩子们用零花钱买酥糖配炸串,老人端着保温杯来讨要碎糖渣泡茶,连外卖小哥都习惯在等餐时捏块酥糖解乏。

铜陵酥糖:千年古驿的甜蜜密码
铜陵酥糖的根脉,深扎在皖南的时光褶皱里。据《铜陵县志》记载,自唐代顺安镇设立“临津驿”起,这种用黑芝麻、麦芽糖、桂花揉成的甜点便随商旅的马蹄声传遍江南。元末红巾军将领赵普胜败走顺安时,曾以酥糖充饥,其细腻甜润竟让这位武将连声赞叹,此后酥糖更成为江南军中的“战地美食”。

98.png

正宗的顺安酥糖讲究“三揉九压”,需将炒熟的黑芝麻与麦芽糖在石臼中反复捶打,直至糖体泛起珍珠般的光泽。老艺人常说:“揉得越久,糖丝越密,入口时才能‘成条不散,落口成泥’。”如今在铜陵老街,仍有老师傅守着祖传的八仙桌,用枣木擀杖将糖坯压成半指厚的薄片,再撒上青梅碎与金桔丁,那香气能让整条街的孩子踮着脚张望。

南北甜味的跨界实验场
肥娟小吃店的透明厨房里,铜陵酥糖正经历着奇妙的“变形记”。孩子们用酥糖碎代替沙拉酱拌入水果捞,发明出“古法糖霜捞”;有顾客突发奇想,将酥糖与热奶茶相融,竟意外复刻出“宋代点茶”的绵密口感。最受欢迎的当属“酥糖三明治”:两片现烤的鸡蛋仔夹着薄脆的酥糖,咬下去时糖丝与蛋香在齿间缠绵,连路过的大妈都忍不住掏钱尝鲜。

99.png

老板娘索性在店门口竖起“甜味实验室”的木牌,邀请食客投票。最终改良出的“养生版酥糖”大获成功——用木糖醇替代部分蔗糖,加入淮山粉与核桃碎,既保留传统风味,又更贴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如今常有外地游客专程赶来,只为带走这份“可以吃的非遗”。

市井温情:糖纸里的时光胶囊
酥糖的甜,不仅是味觉的馈赠,更是情感的载体。某个雪夜,一位迷路的老人攥着半块酥糖蜷缩在店檐下,老板娘认出这是三天前他孙女送来的“生日礼物”。老人哽咽着说:“孩子总念叨着要攒钱买酥糖,我舍不得吃,想留到过年……”老板娘默默盛了碗热汤,又塞给他一包新酥糖:“您拿回去,就说店里有活动,买汤送糖。”

100.png

孩子们则把酥糖当作“社交货币”。他们用糖纸折成千纸鹤挂在店门口,风起时便如彩色铃铛般叮咚作响;有孩子将酥糖块埋进花盆,期待来年能种出“会开糖花的树”。这些天真的举动,让老主顾们感慨:“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更懂什么是‘甜到心里’。”

104.png

非遗新生:从市井到云端的文化漂流
2025年清明,肥娟小吃店收到一纸特殊聘书——他们被铜陵文旅局授予“非遗推广驿站”称号。这份荣誉,源自他们将酥糖与短视频结合的创意:老板娘穿着粗布围裙,在直播镜头前演示“九压十八折”的制糖技艺;孩子们举着“支持非遗”的手牌,用Rap唱出酥糖的千年故事。

101.png

铜陵文旅顺势推出“跟着肥娟学制糖”活动:游客可先在直播间预约,再乘高铁前往顺安镇,在百年老作坊亲手熬制麦芽糖、捶打糖坯。数据显示,活动上线后,顺安酥糖的线上销量暴涨400%,其中70%的订单来自年轻群体。更有趣的是,有留学生将酥糖寄给海外导师,附言:“这是中国版的‘爱情灵药’,比巧克力更治愈。”

守艺与守心:市井里的甜蜜哲学
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肥娟小吃店始终保持着“笨拙”的清醒。他们拒绝代工厂的量产邀约,坚持每天从铜陵老作坊进货;婉拒网红带货,却将粉丝寄来的零食全部捐给山区小学。正如店内新挂的楹联所写:“揉糖千遍守古法,待客一心如初甜。”

102.png

如今,小店的玻璃罐里永远躺着三块“镇店之宝”:一块是百年老作坊赠的“开山糖”,一块是孩子们用压岁钱合买的“童心糖”,还有一块是聋哑老人手写的“感恩糖”。每当暮色四合,老板娘总会对着这三块糖发会儿呆——它们盛着皖南的月光,也煮着市井的温情。

尾声:糖香未远,人间长安
华灯初上时,肥娟小吃店的卷帘门缓缓落下。但门缝中漏出的暖光,仍照亮着墙上的漫画——那是孩子们画的“酥糖飞船”,载着铜陵的桂花与岭南的荔枝,驶向更远的远方。或许,这就是非遗传承的意义:它不仅是糖丝的缠绕,更是市井的温度,是普通人在烟火中写下的,关于爱与希望的诗篇。

103.png

正如一位食客留言:“在这里,尝的不是糖,是岁月静好。”糖香未远,人间长安,而肥娟小吃店的故事,仍在糖纸翻飞间,续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