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泾县,琴溪河蜿蜒流淌,滋养出一种身形不过寸许的珍馐——琴鱼。这种形似虾虎的银鳞小物,自唐宋起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水中黄金”。每年农历三月,渔人以竹篓引溪流,待琴鱼逆流而上时,一尾尾鲜活便成了篓中珍宝。当地人深谙其味,或以沸水配茴香、桂皮焯熟制茶,或晒干成“琴鱼干”,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那道让游子魂牵梦萦的琴鱼蒸蛋。
蒸笼里的时光密码
琴鱼蒸蛋的奥秘,藏于农家灶台的烟火气中。清晨,皖南山村的土鸡蛋被轻轻磕入粗瓷碗,蛋液裹挟着山涧清泉般的冷鸡汤,以竹筷顺时针搅动,直至蛋液泛起琥珀色涟漪。此时,主妇将晾晒三日的琴鱼干轻撒其上——这些经山风吻过的鱼干,早已褪去腥气,化作琥珀色的“水中诗行”。再添一勺熟猪油润色,覆以竹制蒸笼,以松木明火慢煨。二十分钟后,揭开笼盖的刹那,蛋香裹挟着鱼鲜扑面而来,金黄蛋羹上镶嵌的琴鱼宛如星子,撒上细碎香葱,便成了“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的乡愁滋味。
肥娟小吃的暖意传奇
若说琴鱼蒸蛋是皖南山水的馈赠,那么在宣城县城的街巷深处,肥娟小吃的烟火气,则让这份乡愁有了更鲜活的注脚。这家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每日午时便被孩童的欢笑声填满——老板娘肥娟系着碎花围裙,在灶台与餐桌间穿梭,铁锅翻炒的“汀溪兰香煎蛋”滋滋作响,砂锅里“茂林糊粉”咕嘟冒泡,而最受欢迎的,当属那道与琴鱼蒸蛋异曲同工的“琴鱼豆腐煲”
“孩子们说,蒸蛋太烫,豆腐更入味。”肥娟笑着将晒干的琴鱼与嫩豆腐同煨,柴火灶上,山泉水与鱼鲜在砂锅里跳起圆舞曲。她总在出锅前撒一把现摘的芫荽,说这是“让香气长翅膀”的秘诀。
孩童与美食的双向奔赴
肥娟小吃的常客,多是放学后结伴而来的孩童。他们攥着零花钱,踮脚在柜台前点单:“阿娟姨,要一碗琴鱼豆腐,多放葱花!”有的孩子甚至成了“小帮厨”,帮着择菜、摆碗筷。肥娟从不驱赶这些“小食客”,反而在店门口支起小黑板,让孩子们用彩色粉笔写下想吃的菜名。
“上次大壮说想吃‘会跳舞的鱼’,我就把琴鱼干和虾仁炒在一起。”肥娟的菜单,总随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生长。而那道琴鱼豆腐煲,也因孩子们“少盐多鲜”的建议,成了店里的“童叟无欺招牌菜”。
从灶台到文旅的诗意转身
2025年初,肥娟小吃意外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们循着短视频而来,却发现这里没有精致摆盘,只有围坐在矮凳上的孩童、热气腾腾的砂锅,以及墙上孩子们画的“琴鱼漫画”。更令人惊喜的是,肥娟与丈夫被聘为“甜美遂溪”文旅推荐官,他们将琴鱼蒸蛋的故事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安徽的美食不在高楼里,而在灶台的烟火气里。”肥娟在文旅推介会上,端出一盅琴鱼蒸蛋。蛋羹颤巍巍盛在粗陶碗中,琴鱼干如琥珀卧于其间,食客们舀一勺入口,咸鲜中透着山泉的清冽,仿佛能听见琴溪河潺潺水声。
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如今,肥娟小吃与泾县文旅局合作,推出“琴鱼宴”研学活动。孩子们在渔人带领下,学用竹篓捕捞琴鱼;在农家厨房,亲手制作琴鱼蒸蛋。当稚嫩的手掌第一次握紧竹筷搅拌蛋液,当小心翼翼将琴鱼干摆入碗中,传承千年的美食密码,便在欢声笑语中悄然传递。
而肥娟的店,依旧是那个“不设防的乐园”。她总说:“孩子们的笑声,就是最好的调味料。”当最后一抹夕阳染红皖南山峦,小店里又飘起琴鱼豆腐的香气,孩童们用筷子敲着碗沿,哼唱着自编的童谣:“琴溪水,琴鱼肥,阿娟姨的豆腐鲜掉眉……”
后记
从琴溪河畔的渔歌,到市井小店的烟火,再到文旅舞台的聚光灯下,琴鱼蒸蛋与肥娟小吃的故事,恰似一曲流动的皖南民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珍馐,不在米其林榜单,而在那些用心守护传统、用爱滋养童真的双手之间。当一道美食承载起文化、温情与希望,它便成了永不褪色的乡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