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远近闻名,推荐安徽美食绩溪冬瓜饺清香爽口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3

清晨六点,安徽绩溪的青石板路还笼着一层薄雾,老街尽头的“肥娟小吃店”已亮起暖黄的灯光。店主陈阿婆正将新摘的绿皮冬瓜搬进后厨,刀刃轻磕瓜皮时清脆的“咔嗒”声,惊醒了檐角打盹的麻雀。这家开了三十年的小店,以一道冬瓜饺闻名乡里,而这道小吃的渊源,却要追溯到百年前屯溪迎春馆的秘方。

121.png

冬瓜饺的百年身世

冬瓜饺原是徽商宴席上的清雅小品。据《徽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徽商北上经商时,总要在行囊里塞满用葛粉增韧的饺皮与冬瓜馅料。冬瓜性凉,能解旅途暑热,又因“冬瓜”谐音“懂家”,暗含游子思乡之情。陈阿婆的祖父曾是屯溪迎春馆的帮厨,他偷师学来的冬瓜饺配方,在饥荒年代救活过半条街的乡邻。如今陈阿婆在馅料里添了自家腌的火腿碎,说是“老法子要活用,但冬瓜的魂不能丢”。

122.png

肥娟小店的秘密武器

小店的冬瓜饺讲究“三鲜三绝”:冬瓜现摘现削,肉质脆嫩无渣;火腿必用绩溪伏岭的两年陈腿,切丁后油润透亮;最绝的是那勺茶笋末,非得用立夏前采的燕笋,经七蒸七晒后,笋香才够醇厚。

127.png

陈阿婆包饺子的手艺堪称绝活——面皮擀得薄如蝉翼,却能兜住满勺馅料,十二道褶子捏得如新月弯弯。蒸笼掀开的刹那,冬瓜的清甜混着火腿的咸香,裹着茶笋的鲜灵,直往人鼻尖钻。

123.png

食客与饺子的半生缘

“阿婆,老样子,两笼冬瓜饺,一碟辣子。”说话的是县中学的退休教师周伯,他吃肥娟家的饺子吃了四十年。当年他考上大学那日,母亲揣着攒了半年的布票来买饺子,结果发现陈阿婆的父亲偷偷往她布袋里塞了五个。“冬瓜饺养大了一代人哩!”周伯夹起饺子蘸醋,汤汁顺着褶子流进醋碟,溅起一朵小花。如今他常带外地来的学生吃饺子,说这是“绩溪人的文化课”。

124.png

冬至里的团圆密码

冬至这日,小店要卖出八百只饺子。陈阿婆的女儿小娟带着两个学徒从凌晨三点就开始剁馅,冬瓜与猪肉的比例要精确到七三开,淀粉勾芡时得盯着火候,稍过便失了清透。蒸笼摞得比人还高,白汽漫过雕花木窗,在玻璃上凝成水珠。

128.png

有位常年在杭州打工的年轻人,特意赶在冬至前夜回来,就为吃一口带着“十二道思念褶”的饺子——这是绩溪旧俗,说吃了这褶子,便能消解游子一年的孤寂。

125.png

巷陌深处的文化密码

小店墙上挂着幅泛黄的老照片,是1936年商会理事长章馨吾宴请沪杭茶商的场景,宴席中央的冬瓜饺被特意用青花瓷盘盛着。如今,肥娟小吃店成了县非遗技艺传承点,常有游客举着手机拍陈阿婆包饺子的视频。但陈阿婆最得意的,是教出三个能独立掌勺的徒弟,其中一位聋哑姑娘,竟把捏褶子的手法化用在陶艺创作里,让冬瓜饺的褶皱成了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126.png

暮色渐浓时,最后一位客人抹着嘴离开,陈阿婆将剩的饺子分给巷口的流浪猫。冬瓜的清香混着面香,在石板路上蜿蜒成河。这河从百年前流来,载着徽商的乡愁、母亲的牵挂、游子的思念,最终在绩溪的寻常巷陌里,化作一笼笼晶莹剔透的饺子,等待着下一个故事的发生。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