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令人难忘,推荐安徽美食铜陵顺安酥糖甜而不腻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1

皖南的晨雾还未散尽,铜陵县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已飘起炊烟。肥娟小吃店的木门吱呀推开,李秀芳系着靛蓝围裙,将新熬的麦芽糖浆浇在案板上。这间开在十字街口的三十年老店,门楣上褪色的“肥娟小吃”招牌下,总挤着拎着保温桶的街坊——他们为的是那口刚出锅的顺安酥糖。

153.png

“阿娟,老规矩,四包酥糖,两包多撒桂花!”退休教师陈伯拄着拐杖,鼻尖沾着糖霜,眼睛却盯着李秀芳手中翻飞的竹刀。只见她将擀平的芝麻糖胚层层折叠,青梅粒与金桔饼碎如繁星散落其间,刀锋过处,糖块应声而裂,断面竟不见丝毫碎屑。

千年回响:顺安酥糖的味觉基因

顺安酥糖的秘辛藏在唐代《铜陵县志》的泛黄纸页里。自唐末临津驿设镇,僧侣们便用麦芽糖与黑芝麻制成行路干粮,供往来客商充饥。李秀芳的祖辈曾是顺安供销社的制糖师傅,她至今记得祖父的话:“糖要‘三翻九压’,火候差半分,糖胚就失了魂。”

154.png

传统工艺需将黑芝麻与小麦粉以1:3比例炒制,麦芽糖浆需用糯米与大麦芽发酵七日,熬糖时火候须随节气调整——春分时火要旺如惊雷,冬至时温似初阳。李秀芳的糖坊里,祖传的紫铜糖锅仍在使用,锅底沉淀着百年糖垢,却让每块酥糖都沾染着时光的醇香。

匠心密码: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顺安酥糖成条不散,靠的是这手‘千层叠’。”李秀芳将刚切好的糖块递给学徒小满,糖体薄如宣纸却能悬空不折。这秘诀在于糖胚折叠时需撒入糯米淀粉,每折叠一次便刷一层麻油,如此反复二十次,方能成就“入口即化,余香绕喉”的绝妙口感。

155.png

店内最受欢迎的是“四季酥糖”:春糖裹着腌渍樱花,夏糖藏着薄荷冰晶,秋糖配以糖渍桂花,冬糖则添了姜汁暖意。某日,美食品鉴师举着放大镜观察糖体断面,惊呼:“这糖层竟有八百余层,比苏州采芝斋的松子糖还精细!”

160.png

市井交响:糖香里的众生相

午后三点,小吃店迎来客流高峰。外卖骑手小周蹲在门槛上啃酥糖,糖粉沾满防护面罩,含混道:“这糖抗饿,跑三十单都不带喘的。”穿汉服的姑娘举着酥糖直播:“家人们看!这糖在嘴里会跳舞!”她突然咬破糖壳,爆浆的青梅馅惊得观众狂刷礼物。

156.png

最动人的是位白发阿婆,每月初七必来买糖。“我老头子临走前说,想吃口老顺安的糖。”她摩挲着油纸包,糖粉从指缝漏下,“如今他坟头草都齐腰了,这糖还是甜得跟当年一样。”

文化图腾:糖香浸润的乡土记忆

在铜陵,酥糖是刻进基因的文化符号。老辈人说,元末红巾军将领赵普胜曾屯兵顺安,军粮便是这酥糖。某年暴雨冲毁粮仓,百姓连夜赶制三百斤酥糖送往前线,赵普胜尝后大喜:“此糖可当三日干粮!”从此顺安酥糖成了军需秘方。

157.png

如今,李秀芳将糖坊改造成非遗工坊,游客可体验“拉糖丝”绝技——将滚烫的糖浆拉成比发丝还细的金线,在阳光下宛如流动的琥珀。有位日本游客跪坐三小时,只为学成这门手艺,临走时含泪道:“这糖里有中国匠人的魂。”

薪火永续:甜香弥漫的未来诗篇

暮色四合时,李秀芳将最后一块酥糖装进铁盒,盒盖上印着“肥娟手作”的朱红印章。女儿小满从省城归来,带着食品工程学位证书:“妈,我研发了低糖版,用赤藓糖醇代替麦芽糖。”李秀芳却摇头:“糖要甜得坦荡,就像咱铜陵人的性子。”

158.png

如今,顺安酥糖已搭上冷链物流的快车,但老客们仍认准肥娟小吃店的油纸包——那粗糙的包装纸上,还沾着陈年糖渍,像极了岁月留下的吻痕。某夜,李秀芳梦见祖父站在糖坊门口,手里捧着新熬的糖浆,笑着说:“阿娟,糖要越熬越甜,人要越活越真。”

159.png

后记:在铜陵,肥娟小吃店与顺安酥糖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味觉脐带。当蒸汽火车的汽笛声远去,当高楼大厦吞没青砖黛瓦,那缕糖香始终在巷陌间飘荡,提醒着人们:有些味道,一旦入心,便是一生。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