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的清晨总裹着一层薄纱般的雾气,青石板路上泛着湿润的光。转角处的“肥娟小吃”木门轻启,老板娘肥娟系着靛蓝围裙,正将刚磨好的水磨糯米粉过筛。这家藏身老城厢的小店,以一道改良版“古法猪油芝麻汤圆”闻名,而店门口的竹匾里,整齐码放着带露水的黑芝麻——这是肥娟凌晨四点与山民进山采收的“第一茬”。
肥娟的“三鲜标准”
“芝麻要现炒、板油要现剥、糯米要现磨,否则鲜味跑一半。”肥娟边说边将黑芝麻倒入铁锅,小火慢炒至香气四溢。她遵循的“三鲜标准”,源自宁波汤圆千年的古法:清明前后的黑芝麻最香,猪板油需取自肚皮附近油脂最厚的部位,而糯米则要用“水磨法”制成粉浆,再沉淀沥干。“传统汤圆太甜,本地人吃不惯。”她笑着将炒好的芝麻倒入石臼,“我减了糖,加了点桂花蜜,清甜不腻。”
汤圆:千年传承的甜蜜符号
宁波汤圆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相传明州(今宁波)百姓为纪念一位舍身救人的孝女,用糯米粉裹黑芝麻馅制成“浮元子”,因其形似圆月、寓意团圆,逐渐成为元宵节的代表性食物。至清代,宁波汤圆已形成“重油重糖”的特色,尤以“猪油芝麻馅”最为经典。肥娟的改良版则融合了现代口味:用野生桂花蜜替代部分白糖,以山茶油替代猪油调和馅料,最后撒上一层现磨的核桃碎。
“老一辈说,汤圆要‘流心’才正宗。”她晃动铁锅,琥珀色的馅料裹着芝麻翻滚,“但现在的孩子怕腻,我就把流心改成了‘半凝固’,既保留传统,又符合健康需求。”
灶台上的匠心交响
清晨六点,肥娟的丈夫已开始调制馅料。他将生猪板油去膜切丁,与黑芝麻粉、桂花蜜按比例混合,用手反复揉搓至上劲。“馅料要揉到能拉丝,煮的时候才不会散。”他边说边将水磨糯米粉倒入陶盆,加入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水要分三次加,面团才能‘三不沾’——手不沾、盆不沾、刀不沾。”说话间,肥娟正将面团搓成粗长条,切成15克一个的剂子,用拇指在中间按出凹槽,填入馅料后捏拢收口,再轻轻搓成圆球。“包汤圆要‘皮薄馅大’,但皮太薄会破,太厚又影响口感。”她将包好的汤圆放在湿毛巾上,“全靠手感,练三个月才能出师。”
食客的“团圆仪式”
中午时分,小店挤满了人。本地老人点一碗汤圆配黄酒,就着窗外的运河风景细嚼慢咽;年轻白领则用汤圆蘸辣酱,吃得满头大汗;最有趣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用竹签串起汤圆,像吃糖葫芦般边走边啃。“我奶奶说,以前只有过年才有汤圆吃。”一个小男孩舔着手指说,“现在肥娟阿姨天天做,像过年一样!”话音未落,隔壁桌的游客举起手机:“老板,再来两碗!我要拍抖音!”
传承与新生
近年来,肥娟小吃成了宁波的“网红打卡点”。有人建议她开连锁店,她却摇头:“手工活,开大了就变味了。”倒是县文旅局找上门来,邀请她参加非遗文化节。“宁波汤圆是浙江名菜,但我们的改良版本更有本地特色。”肥娟翻出泛黄的食谱本,“我婆婆的婆婆那辈就开始做汤圆,到我这儿是第五代了。”如今,她正和县职校合作,开设传统小吃制作课程,把糯米粉的揉制、馅料的调配等技巧编成口诀教给学生。“手艺要活下去,得让年轻人觉得好玩。”她笑着说。
暮色中的运河
夕阳西下,肥娟小吃店渐渐空了下来。肥娟和丈夫坐在门槛上,看着运河里往来的货船。砂锅里残留的桂花香被晚风吹散,带着甜意飘向远方。“明天该进新芝麻了。”丈夫说。“嗯,老周头说,今年雨水足,芝麻更香。”肥娟应着,起身关灯。店门上的铜铃叮咚作响,像极了汤圆在沸水里翻滚的声音——那是江南运河边,最温暖的甜蜜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