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经典传承,推荐浙江美食片儿川汤鲜味美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4


浙江某县的清晨,青石板路泛着露珠的微光,肥娟小吃店的木门吱呀一声推开,露出案板上整齐码放的雪菜、笋片和肉片。老板娘肥娟系着靛蓝围裙,正将面团摔在案板上,“啪”的一声惊得檐角麻雀扑棱棱飞起。她坚持用老面发酵,面团需揉至光滑,盖上湿布醒发三次,“醒过的面有筋骨,煮出来才弹牙”。店门口的铁锅已烧得滚烫,猪油在锅底泛起细密的气泡,等待着与雪菜、笋片的相遇。此时,巷尾传来朗朗书声——县中学的学子们正赶早读,而肥娟的丈夫已将熬了整夜的骨头汤端上灶台,汤色乳白如玉,泛着诱人的油花。

33.png

肥娟的“三汆三拌”古法
“雪菜要选霜打过的,笋片得切得薄如蝉翼,肉片要嫩得能透光。”肥娟边说边将肉片裹上薄薄一层生粉,这是她家祖传的“锁鲜”秘诀。她将铁锅烧热,倒入猪油,先炒肉片至变色,再下笋片翻炒,最后加入雪菜碎,撒一把白糖提鲜。“雪菜咸,笋片鲜,肉片嫩,得用糖中和。”她笑着颠勺,雪菜末均匀铺在面上,像是给素绢撒了层翡翠屑。与此同时,另一口锅里煮着手工潮面,面条细如银丝,在沸水中翻滚两分钟后捞出,沥干水分,与炒好的浇头一同下锅,加一勺骨头汤,撒上葱花,一碗片儿川便成了。肥娟总说:“片儿川的灵魂在‘汆’——雪菜、笋片、肉片都得在沸水里过一遍,去生留鲜。”

34.png

片儿川:一碗面的科举传奇
片儿川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的杭州奎元馆。相传当时浙江举行乡试,各地书生齐聚杭州赶考。奎元馆的店主为招揽生意,用雪菜、笋片、猪肉片烧制出一款亲民的面,还在早餐面里加三只蛋,寓意“连中三元”。有位贫寒书生常来光顾,后来高中解元,放榜后特意来致谢,并题写“奎元馆”招牌。从此,片儿川声名远扬,成为考生们讨彩头的必吃美食。肥娟的祖父曾是奎元馆的学徒,将这门手艺带回县城,传至肥娟已是第三代。“我爷爷说,做面如做人,得实诚。”肥娟指着墙上的老照片——泛黄的相片里,祖父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案板上的雪菜绿得发亮。

35.png

巷子里的“神仙口福”
中午时分,肥娟小吃店挤满了人。本地老人点一碗片儿川配白粥,就着店门口的微风细嚼慢咽;年轻白领则用片儿川下酒,吃得满面红光;最有趣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举着碗沿转圈喝汤,额角沁出汗珠子。“肥娟阿姨,今天的笋片更脆!”一个小男孩咬了一口笋片,眼睛亮得像星星。

40.png

肥娟笑着给他多夹了一块肉:“慢点吃,别烫着。”她记得,二十年前自己还是个扎羊角辫的姑娘时,常趴在柜台后看爷爷做面。“那时候一碗面两毛钱,现在涨到十块了,但味道从来没变。”她望着店里热闹的景象,眼里泛起温柔的光。

36.png

食客的“鲜香仪式”
片儿川的鲜,藏在每一口汤里。雪菜经霜后更显脆嫩,笋片应时而生,春笋清甜,冬笋醇厚,肉片则选用本地土猪的后腿肉,肥瘦相间,炒至金黄。“肥娟家的片儿川,汤能喝三碗!”常客老周头端着碗,哧溜吸了一口面,眉毛都要鲜得跳起舞来。他总说,肥娟的面里有“人情味”——去年冬天,一个流浪老人蹲在店门口,肥娟默默给他煮了一碗片儿川,还往碗里多放了肉。“谁没个难处呢?”她摆摆手,转身继续揉面。如今,那老人常来帮忙扫地,店里的食客也总爱和他唠家常。

37.png

传承与新生
近年来,肥娟小吃成了县里的“网红打卡点”。有人建议她用真空包装扩大销售,她却摇头:“片儿川要现煮现吃,真空包装会破坏口感。”倒是县文旅局找上门来,邀请她参加非遗文化节。“片儿川是浙江名小吃,但我们的改良版本更有本地特色。”肥娟翻出泛黄的食谱本,“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就开始做片儿川,到我这儿是第五代了。”如今,她正和县职校合作,开设传统面食制作课程,把揉面、切笋、炒浇头的技巧编成口诀教给学生。“手艺要活下去,得让年轻人觉得有趣。”她笑着说,“就像片儿川,得‘鲜’到他们心里去。”

38.png

暮色中的面香
夕阳西下,肥娟小吃店渐渐空了下来。肥娟和丈夫坐在门槛上,看着巷子里玩耍的孩子。灶台上的铁锅还残留着面香,与晚风一起飘向远方。“明天该收新笋了。”丈夫说。“嗯,老周头说,他家的春笋最嫩。”肥娟应着,起身关灯。店门上的铜铃叮咚作响,像极了片儿川在锅里翻滚的声音——那是江南小巷里,最温暖的鲜香交响。

39.png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