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某县的东山路上,一家名为“肥娟小吃”的店面总在午后飘出诱人香气。这家由夫妻经营的小店,凭借火鸡面与薯条的经典组合,成为学生与上班族心中的“解馋圣地”。然而,真正让食客们念念不忘的,是老板娘在闲暇时分享的家乡故事——那些关于长江鮰鱼的鲜美记忆。
“小时候,父亲总在春汛时带回活蹦乱跳的鮰鱼。”老板娘回忆道,鮰鱼周身无鳞,肉质肥嫩如凝脂,鱼皮胶质丰厚,只需简单清蒸便能尝到江水的甘甜。而如今,这份来自长江的馈赠,被她以另一种形式带回了小吃店。
酱香秘方:百年老店的味觉传承
红烧鮰鱼,这道湖北名菜在武汉“老大兴园”已有百年历史。作为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酱香浓郁的秘诀,在于对火候与调味的极致把控。肥娟小吃店的老板娘曾专程前往武汉,向“鮰鱼大王”的传人请教。
“三斤重的鮰鱼,需用两勺猪油煸至鱼皮微焦。”老板娘边演示边讲解,随后加入葱姜蒜爆香,倒入秘制酱汁——由豆瓣酱、黄豆酱与冰糖按1:1:0.5的比例熬制,小火慢炖至汤汁浓稠如胶。最终淋上的那一勺陈年花雕酒,瞬间唤醒鱼肉深处的鲜香。
直播间的透明厨房:从田间到舌尖的信任
在短视频平台上,肥娟小吃店的直播间总是人气爆棚。镜头前,老板娘熟练地将鮰鱼改刀成块,鱼腹处的油脂在热油中蜷曲成金黄的漩涡。“我们用的鮰鱼,都是凌晨从荆州渔市直送的。”她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物流信息说道。
这种“透明厨房”的经营理念,源于一次信任危机。某日,一位自称市场监管人员的男子闯入后厨,要求检查卫生。面对质疑,老板娘并未慌乱,而是调出当天的食材溯源记录:从捕捞到运输,每一步都清晰可查。事件平息后,她索性将直播镜头对准后厨,让食客们亲眼见证每一道菜的诞生。
酱香鮰鱼入小吃:平价美味的破圈尝试
当红烧鮰鱼遇上街头小吃,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肥娟小吃店给出了答案:将鱼腹最嫩的肉块拆下,裹上薄薄一层淀粉,炸至外酥里嫩,再淋上现熬的酱汁。这份售价15元的“酱香鮰鱼块”,成为店内的新晋爆款。
“有位常客说,这味道让他想起小时候外婆做的红烧鱼。”老板娘笑道。为了还原记忆中的滋味,她特意选用荆州石首段的鮰鱼——这里江水清澈,鱼身无泥腥味。每块鱼肉都保留着完整的蒜瓣纹理,入口先是酱汁的醇厚,继而尝到鱼肉的清甜,最后是鱼皮胶质的弹牙口感。
政企合力:小店背后的温暖守护
随着知名度提升,肥娟小吃店也迎来了成长的烦恼。店门口的东山路正在施工改造,道路扬尘曾让食客们望而却步。得知情况后,遂溪县综局加派洒水车班次,文旅局、商务局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询问需求,街道办甚至派来志愿者疏导交通。
“他们还帮我们申请了‘非遗美食体验点’的牌子。”老板娘指着墙上的铜牌说道。原来,红烧鮰鱼作为湖北名菜,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如今,这块牌子不仅是对传统美味的认可,更成为小店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酱香里的乡愁与希望
夜幕降临,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然温暖。店内,食客们围坐一桌,用竹签挑起酱香鮰鱼块,蘸着亨氏番茄酱的薯条在一旁静静等待。窗外,东山路的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而店内,长江的鲜美与荆楚的酱香,正通过一道道菜肴,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
“有人说,我们是在用做奢侈品的态度做小吃。”老板娘笑着说。的确,从凌晨的渔市采购,到午后的直播备料,再到深夜的食材盘点,每一份酱香鮰鱼块背后,都是对品质的坚守。而这份坚守,也让肥娟小吃店从一家普通的小吃摊,成长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味觉桥梁。
当最后一批食客离开,老板娘收拾着案板上的酱汁残痕。她知道,明天又将有新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或许是一位老顾客带着外地朋友来尝鲜,或许是一群学生举着手机拍摄直播。而她,只需继续用双手,将长江的馈赠化作舌尖上的乡愁,让每一口酱香,都成为对生活的温柔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