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必尝美味,推荐湖北美食巴东五香豆干嚼劲十足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25

在湖北某县的一条老街上,肥娟小吃店成了食客们心照不宣的“打卡地”。这家店没有奢华的装修,没有噱头十足的网红营销,却凭借着几道朴实无华的家乡味道,悄然在食客心中扎下了根。而其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当属那道嚼劲十足的巴东五香豆干——一块看似普通的豆干,却藏着跨越百年的非遗技艺与市井烟火交织的密码。

17.png

非遗豆干的百年传承

巴东五香豆干的制作工艺,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后期。据当地老人回忆,19世纪中叶,巴东信陵镇作为上四川、下湖广的水陆通道,商贾云集,豆腐作坊林立。其中,顾家祖辈以凉水寺的甘冽泉水为引,精选黄豆,经泡料、磨浆、点浆、压榨、卤煮等72道工序,研制出颜色深黄、质细坚韧的五香豆干。这道美食曾被三峡地区百姓赞为“大足的醪糟,忠州的豆腐乳,梁坪的柚子,巴东的五香豆腐干”,更在2012年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png

如今,巴东五香豆干的制作已传承至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刘家富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引入模具定型技术,使豆干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他坚持“卤制温度必须控制在95-98摄氏度”“卤料需添加天然桂皮、甘松、大茴、小茴”等祖训,确保每一块豆干都保留着“外色酱红、卤质细嫩、五味俱全”的独特风味。

肥娟小吃的意外走红

肥娟小吃店的老板娘林景欢并非巴东人,却与这道非遗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2024年,夫妻俩在县城东山路盘下一家小店,主营炸薯条、火鸡面等快餐。开业初期,生意平平,直到某天,一位从巴东来探亲的顾客随口提了一句:“你们这要是有巴东五香豆干就好了。”林景欢这才发现,这道家乡美食在本地竟难觅踪迹。

19.png

他当即联系巴东的亲戚,空运来一批五香豆干。起初只是作为赠品送给顾客,没想到反响热烈。有食客甚至专门驱车几十公里,就为尝一口这“嚼劲十足”的豆干。林景欢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决定将巴东五香豆干纳入固定菜单。

匠心复刻的市井味道

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正宗的巴东风味,林景欢专程赴巴东学习卤制技艺。他跟随刘家富的徒弟,从选豆、泡发到卤制,全程亲力亲为。为了还原“甘松的清香”与“甘松的醇厚”,他坚持用祖传配方中的三十余种香料,甚至从巴东运来当地泉水。

20.png

如今,肥娟小吃的后厨里,一口老卤锅终日沸腾。林景欢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将前日卤好的豆干捞出,放入特制竹筛晾晒,再加入新一批豆干续卤。他说:“这锅卤水是镇店之宝,火候、时间、香料比例,差一点都不是那个味。”

食客口中的“嚼劲哲学”

巴东五香豆干的魅力,在于其“嚼劲十足”的口感。食客们形容它“折弯成圆筒状不断裂,拉长至本身一倍不绷断”,这得益于刘家富改良的压榨工艺——每平方米20吨的压力,让豆干在物理形变中形成独特的纤维结构。

21.png

在肥娟小吃店,这道豆干的吃法也颇具市井智慧。年轻人喜欢将它撕成细条,拌入辣椒油、蒜末,做成开胃凉菜;老食客则偏爱“原味党”,手握一块豆干,配着热茶,从街头聊到巷尾。有人甚至总结出“三步吃法”:先闻香,再品卤,最后细嚼回甘。

24.png

非遗与流量的双向奔赴

2025年1月,肥娟小吃店因一段“食客排队抢购五香豆干”的视频意外走红网络。网友们惊叹于“一块豆干竟能嚼出百年传承”,更被林景欢“为复刻非遗味道,甘愿跑遍半个湖北”的故事打动。

22.png

流量带来的不仅是客流,还有责任。林景欢主动联系巴东县文旅局,申请成为“非遗美食推广点”。他在店内设置“五香豆干文化墙”,展示从黄豆到成品的制作流程;每逢周末,还会邀请刘家富的徒弟现场演示卤制技艺。如今,这家不足50平米的小店,日均接待游客超300人,其中不乏从武汉、重庆专程赶来的“豆干粉”。

藏在烟火里的文化密码

在肥娟小吃店,巴东五香豆干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它是林景欢对匠心的坚守——即便在流量时代,仍坚持用古法卤制,拒绝工业化生产;它是食客对乡愁的寄托——一块豆干入口,仿佛能听见巴东山城的叫卖声,闻到三峡码头的江风;它更是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从家庭作坊到网红小吃店,这道美食始终以最朴素的姿态,讲述着“技艺在民间,文化在舌尖”的故事。

23.png

或许,这就是巴东五香豆干最动人的地方: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却能在市井烟火中,让百年传承的味道,永远鲜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