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某县的黄昏总被炊烟笼罩,临川河畔的牛杂铺子飘出辛辣的香气。一口口铁锅在炭火上咕嘟作响,牛筋透如琥珀,牛肚泛着油光,牛肠裹着红亮的辣椒油——这是抚州牛杂锅的江湖。相传南宋名相晏殊告老还乡时,曾以牛杂宴客,将牛筋、牛肚、牛肠与临川贡酒同煨,席间有书生赋诗“辣透山河气,香凝故园魂”,自此牛杂锅便成了县里宴客的“压轴戏”。
如今,牛杂锅仍是县里夜市的灵魂。老师傅们守着祖传的牛骨高汤,牛杂需经三洗三焯:先以井水漂去血沫,再用姜汁、米酒去腥,最后以临川灯笼椒与山茶油猛火爆炒。待汤底熬至乳白,牛杂与萝卜、芋头同炖,铁锅上桌时炭火未熄,热气裹着辣香直冲鼻腔,食客们额头沁汗,筷子却停不下来。
肥娟小吃店的烟火日常
离牛杂铺子不远的巷尾,“肥娟小吃”的暖黄灯光总是最晚熄灭。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妻子系着青花围裙,将新煨的牛杂锅端上桌,丈夫在后厨掌勺,铁勺与铁锅的碰撞声如战鼓轰鸣。
“阿姨,要一份微辣牛杂锅配米粉!”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递上零钱。妻子笑着接过钱,转身从砂锅里舀出牛杂——这是她清晨去老铺子订的。牛杂锅上桌,炭火在锅底噼啪作响,牛筋软糯如胶,牛肚脆如春笋,牛肠吸饱了汤汁,咬下时“噗嗤”爆浆。孩子们捧着粗瓷碗,吃得满嘴流油,连锅底的萝卜都要刮净。
牛杂锅里的千年风雅
县志载,抚州牛杂锅始于宋元,兴于明清。明万历年间,汤显祖在临川著《牡丹亭》时,常以牛杂锅佐酒,戏称“辣可醒神,香可通灵”;清乾隆下江南时,地方官进贡牛杂锅,御厨将之与临川藕粉同蒸,乾隆赞其“辣而不燥,香透三魂”。
如今,牛杂锅仍是县里宴席的“镇桌之宝”。婚宴上,主厨必做“三鲜牛杂”:一鲜牛筋配冬笋,二鲜牛肚配荠菜,三鲜牛肠配年糕,寓意“三生有幸”;寿宴上,则用牛杂锅与枸杞、当归同炖,汤色如玛瑙,老人饮后直呼“暖了筋骨”。
双向奔赴的江湖豪情
肥娟小吃店的热闹,始于一场“牛杂革命”。三年前,夫妻俩见孩子们嫌传统牛杂“太辣”,便在店内设了“辣度调节台”——提供酸梅汤、冰粉、糖渍杨梅等解辣神器,让孩子们自由搭配。孩子们从最初的“怕辣”,渐渐成了小店的“品鉴师”:高年级学生帮着算热量配比,低年级学生为新口味取名,连锅底的香料配方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
“阿姨,少放点八角,我奶奶说会失眠!”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妻子笑着点头,转身将花椒、草果、桂皮磨成细粉,与牛骨汤同熬。这份牛杂锅,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也是对传统的延续——县里老人常说,牛杂锅性热,能驱寒暖胃,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
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
2025年初,肥娟小吃店因“守护童年味道”的故事被聘为“甜美江西”文旅推荐官。聘书送达那日,店内挤满了学生,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大喊“阿姨加油”。妻子捧着聘书,眼眶微红:“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
自此,小店成了县里的“非遗窗口”。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为尝一口牛杂锅,更为听一听牛杂的传说。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老师傅的牛杂刀工,丈夫则带着网友“云游”临川,介绍牛杂锅与临川贡酒的搭配秘诀。有网友留言:“原来一锅牛杂,能牵出这么多故事。”
舌尖上的江湖密码
在县里人的记忆中,牛杂锅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老师傅在铺子讲述汤显祖与牛杂的传说时,总会往火塘里扔几块牛骨,噼啪声中,香气与故事一同升腾;孩子们在作文里写“牛杂锅是江湖的碎片”,老师批注:“这是故乡的密码”。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牛杂锅在炭火上沸腾,孩子们围坐桌前,笑靥如花。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竹编灯笼,寓意“牛香长明,非遗永存”。妻子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都能尝到故乡的辣。”
后记
临川的晚风拂过巷陌,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牛杂锅在炭火上翻滚,孩子们的笑声在街尾回荡。或许,这就是江西的味道——既有千年江湖的馈赠,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