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某县的晨雾尚未散尽,青石板路上已飘来米香。老街转角的竹匾里,一捆捆洁白如银的扎粉层层叠叠,细如琴弦却柔韧如丝——这是宜春扎粉,江西非遗名录中的“银丝传奇”。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袁州府(今宜春)一位老农为防米粉霉变,将米浆挤成细丝晒干捆扎,竟意外成就了这“色白如雪,韧若游龙”的佳品。
扎粉的筋道源于古法:需取本地晚稻米浸泡七日,待米浆泛起微酸,再以石磨细碾成浆,滤去杂质后装入布袋压榨成团。老匠人将粉团揉搓千遍,直至手感如凝脂,再装入木榨机,铁锤起落间,米浆如银瀑倾泻,落入沸水翻涌成细丝。捞出后摊在竹匾上晾晒,日头将米粉染成半透明,收粉时用稻草扎成小捆,形似书卷,故称“扎粉”。
肥娟小吃店的烟火日常
离竹匾摊不远的巷尾,“肥娟小吃”的暖黄灯光总是最早亮起。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妻子系着青花围裙,将新晒的扎粉泡入山泉水,丈夫在后厨掌勺,铁锅与扎粉的碰撞声如金戈相击。
“阿姨,要一份扎粉炒牛肉!”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递上零钱。妻子笑着接过钱,转身从陶瓮中取出扎粉——这是她清晨去老作坊订的。扎粉入沸水焯三秒即捞,与牛肉、豆芽、青蒜同炒,铁勺翻飞间,豆豉的咸香、辣椒的火辣、扎粉的米香交织成歌。孩子们捧着粗瓷碗,吃得满头大汗,连锅底的焦香都要刮净。
扎粉里的千年风雅
县志载,宜春扎粉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清乾隆下江南时,地方官进贡扎粉,御厨以之与临川藕粉同蒸,乾隆赞其“白如玉簪,韧似银丝”;民国时期,宜春文人墨客常以扎粉佐酒,留下“一箸扎粉三碗酒,醉里犹闻稻花香”的佳句。
如今,扎粉仍是县里宴席的“压轴菜”。婚宴上,主厨必做“三丝扎粉”:一丝牛肉、一丝豆芽、一丝蛋皮,寓意“三生有幸”;寿宴上,则用扎粉与枸杞、当归同炖,汤色如琥珀,老人饮后直呼“暖了筋骨”。
双向奔赴的匠心传承
肥娟小吃店的热闹,始于一场“扎粉革命”。三年前,夫妻俩见孩子们嫌传统扎粉“太淡”,便在店内设了“辣度调节台”——提供剁椒、腐乳、酸豆角等十几种配菜,让孩子们自由搭配。孩子们从最初的“怕辣”,渐渐成了小店的“品鉴师”:高年级学生帮着算热量配比,低年级学生为新口味取名,连炒粉的火候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
“阿姨,少放点酱油,我奶奶说会黑牙齿!”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妻子笑着点头,转身将豆豉、蒜末、干辣椒磨成细粉,与扎粉同炒。这份炒粉,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也是对传统的延续——县里老人常说,扎粉性温,能补中益气,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
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
2025年初,肥娟小吃店因“守护童年味道”的故事被聘为“甜美江西”文旅推荐官。聘书送达那日,店内挤满了学生,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大喊“阿姨加油”。妻子捧着聘书,眼眶微红:“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
自此,小店成了县里的“非遗窗口”。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为尝一口扎粉,更为听一听扎粉的传说。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老匠人的木榨机,丈夫则带着网友“云游”宜春,介绍扎粉与明月山泉水的搭配秘诀。有网友留言:“原来一捆米粉,能牵出这么多故事。”
舌尖上的非遗密码
在县里人的记忆中,扎粉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老匠人在作坊讲述乾隆与扎粉的传说时,总会往火塘里扔几根扎粉,噼啪声中,香气与故事一同升腾;孩子们在作文里写“扎粉是银河的碎片”,老师批注:“这是故乡的密码”。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扎粉在竹匾上晾晒,孩子们围坐桌前,笑靥如花。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竹编灯笼,寓意“银丝长明,非遗永存”。妻子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都能尝到故乡的韧。”
后记
宜春的晚风拂过巷陌,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扎粉在铁锅中翻滚,孩子们的笑声在街尾回荡。或许,这就是江西的味道——既有千年非遗的馈赠,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