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广昌县旴江镇的万亩荷田里,晨雾中摇曳的莲花正吐露芬芳。这片北纬27°的丘陵地带,以“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孕育出“莲中珍品”——广昌白莲。自唐仪凤年间起,白莲便在此扎根,历经1300余年传承,成为《本草纲目》记载的“交心肾,厚肠胃”之良药,更因色白如凝脂、粒大似珍珠、味甘若清泉,自明代起便成为贡品,远销东南亚。
65岁的莲农李阿公是广昌白莲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他每日凌晨三点便下田采摘莲蓬,指尖轻捻,将带露的莲子收入竹篓。“莲子要趁晨露未散时采,否则肉质易老。”回家后,他带着孙女围坐院中,用竹刀环切莲壳,再以指尖剥去红衣,露出雪白的莲肉。最考验功夫的是“通芯”环节——用竹签从莲尾凸点顶入,莲芯便从莲头挤出,动作需一气呵成,否则莲肉易碎。李阿公总说:“通芯白莲的魂,在指尖的巧劲里,在炭火的温柔里。”
市井莲香:肥娟小吃店的温情序曲
广昌县实验中学旁的梧桐树下,肥娟小吃店的霓虹灯在暮色中亮起。店主肥娟是土生土长的广昌人,五年前,她辞去超市工作,用积蓄租下这间铺面,以“一元一碗的莲子羹”“两元一份的莲蓉酥”的定价策略,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处“滋补驿站”。
店内飘着莲香,竹筛上晾晒的莲子在斜阳下泛着银光。肥娟总爱系着青花围裙,给等餐的孩子递颗莲子糖,或给接孩子的老人塞把莲子糕。有次暴雨突至,她索性将店门大开,让躲雨的行人免费喝莲子茶——莲肉与银耳同煮,撒上桂花碎,琥珀色的茶汤中浮沉着几颗白莲,入口先是莲的清香,转瞬化作桂花的回甘,引得众人连饮三盏。
莲香入馔:匠心与传统的味觉对话
肥娟的菜单上,白莲悄然登场。她将莲子捣成泥,与糯米粉混合,包入豆沙馅,做成“莲香青团”;或用莲子熬煮浓稠的羹汤,加入现磨核桃碎,做成“莲蓉核桃露”。最受欢迎的是“莲子火鸡面”,她将莲蓉与火鸡酱按黄金比例调和,再撒上紫菜碎,辣中带甘,糯中透香。
孩子们总爱围在灶台前,看肥娟用木勺搅动砂锅里的莲子粥。她边煮边讲:“这莲子啊,要喝够旴江的水,晒够三百天的太阳,才能长出这股子灵气。”有位老顾客尝了莲蓉酥后红了眼眶:“我小时候,我奶奶也这么给我做……”
双向奔赴的暖意:童真与匠心的共鸣
肥娟的善意换来了孩子们的真心。四年级的“小厨神”主动当起“研发顾问”,教肥娟用莲子做披萨;几个高年级学生组成“莲香侦探团”,每周去李阿公家比价,给肥娟的原料采购提建议。最让肥娟感动的是,孩子们会偷偷把零花钱塞进店里的募捐箱——那是为修缮李阿公的莲子晾晒棚发起的募捐。
一次,有位红衣小男孩攥着五元钱哭着冲进店里,原来妈妈答应他考满分就奖励莲子套餐,结果来晚十分钟全卖光了。肥娟立刻抄起两包山楂条塞进他怀里,丈夫更掏出手机定闹钟:“叔设个4:55的提醒,天王老子来了也给你留着!”这一幕被监控拍下,网友直呼“破防”,称这是“最朴实的契约精神”。
泼天流量的馈赠:非遗与市井的共生
随着肥娟小吃店的爆火,广昌白莲也“出圈”了。某家电品牌送来智能烘干机,展示莲子制作工艺;某食品企业寄来整箱莲子饼干,肥娟却将部分利润换成莲种,捐赠给村里的贫困农户。文旅局趁势推出“莲香研学游”,孩子们能跟着李阿公下田采莲、剥壳,体验“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肥娟的直播间成了“非遗小课堂”。她边炸莲子糕边聊莲作习俗:“莲子要过三遍筛,才能像珍珠一样滑。”有位日本游客在店里吃到莲子火鸡面后,当场下单十斤白莲寄回国,留言道:“这是土地与匠心的味道。”
人间至味是清欢:初心与传承的永恒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字——“莲田向下,人心向上”。每天清晨,李阿公会从荷源村送来新鲜莲子,肥娟则用这些莲子做点心。她说:“赚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一颗莲子里藏着天地人的故事。”
夜色渐深,小吃店的灯光依然温暖。肥娟给最后几位客人端上莲子酒酿,酒香混着莲香,在巷弄里弥漫。远处,荷源村的荷田在月光下泛着银光,仿佛在诉说:真正的传承,从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市井巷陌的烟火中,在人与人的温情里。
尾声
从荷源村的荷田到肥娟小吃店的灶台,从李阿公掌心的茧子到孩童嘴角的笑意,江西的这片土地上,总有人用最笨拙的坚守,书写着最动人的诗篇。正如肥娟常说的:“莲是天地给的,店是街坊给的,心要是热的,日子就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