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回味悠长,推荐安徽美食马鞍山采石矶茶干咸鲜可口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5

清晨六点,安徽当涂县老城区的青砖巷里还浮着薄雾,肥娟小吃店的玻璃窗已透出暖黄的光。店主将蜂窝煤炉的通风口拨开,铁锅里的菜籽油“滋啦”一声绽开油花。四张折叠桌支在骑楼下,蒸笼掀开时白雾裹着米香漫过雕花窗棂,引得穿校服的孩子们踮脚张望。

145.png

“阿姨,多加辣酱!”扎着高马尾的阿竹总在放学后帮工,她将现烙的鸡蛋饼在铁板上摊开,金黄的蛋液裹着葱花在热油里翻卷。自去年转型小吃店以来,这里成了全城孩子的“秘密基地”——三块钱的炸鸡柳现切现炸,五毛钱的酸梅汤用山泉水熬煮,最妙的是那碗撒着油炸豌豆的豆腐脑,咸甜两味任选,像极了当涂人骨子里的随性。

长江畔的百年馥郁:采石矶茶干的时光密码

若说肥娟小吃是市井的烟火,那马鞍山采石矶茶干便是长江的史诗。驱车向东三十里,当涂县姑孰镇的清晨总伴着竹匾与黄豆的私语。在周家茶干作坊里,第六代传人周怀远正将新收的黄豆码在竹匾上,这些豆子需在秋分后采收,颗粒饱满如珠玉,带着皖南山野的清香。

146.png

“秘诀在三蒸三晾。”周怀远摩挲着祖传的青石磨盘,“黄豆要经三遍水洗、三遍蒸煮、三遍晾晒,再拌入隔年陈酱。”他总在点卤时哼着祖传的号子:“一瓢卤,二两盐,三晒三醒五更天。”当黄豆浆液凝成豆花,再经木模压制成方寸茶干,最后投入由桂皮、八角、甘草与鸡汤熬制的秘制卤汁中,文火慢煨三个时辰。成品茶干色泽酱红如琥珀,对折不断,撕开时可见细密纹路,入口咸鲜中透着微甜,豆香与卤香交织成层次分明的味觉画卷。

南北食趣的交响:小吃与茶干的共舞

正午时分,肥娟小吃店的折叠桌摆到了梧桐树下。南京游客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这茶干配火鸡面绝了!”镜头里,茶干的韧劲裹着红油火鸡面,咸鲜与辣味在舌尖碰撞。常客赵叔却有新发现:“肥娟,用茶干丝拌凉面,保准火!”

147.png

果然,当茶干切丝与黄瓜丝、胡萝卜丝共舞,淋上麻酱与香醋,原本霸道的辣味竟变得温润绵长。阿竹突发奇想:“阿姨,用茶干碎裹鸡柳炸咋样?”满堂食客闻言大笑,蒸腾的热气里,皖东风味与市井烟火完成了无声的对话。有老者咂嘴:“这搭配倒像咱当涂人,外刚内柔,越品越有味。”

匠心传承:从石磨到真空的千年对话

采石矶茶干的匠心,藏在周怀远布满裂痕的掌纹里。他至今坚持用青石磨盘研磨豆浆,卤汁温度全凭手背感知:“石磨慢转,豆香才醇。”而肥娟小吃店的烟火气,则来自后厨那口祖传的铁锅。每日天未亮,肥娟便去市场挑土豆,专选表皮带泥的:“这样的才甜脆。”炸鸡柳的油温控制在170℃,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腻。

148.png

当传统手艺遇上现代工艺,茶干的石磨与肥娟小吃店的电磁炉,竟在当涂县的烟火人间里谱出和谐二重奏。周怀远的孙子在抖音直播点卤,阿竹用手机记录新品,老味道与新食代在短视频里撞了个满怀。

食客百态:市井里的温情长卷

黄昏时分,肥娟小吃店成了微缩版当涂县。穿校服的少年咬着茶干争论数学题,银发老人就着茶干下黄酒,年轻妈妈追着满店乱跑的孩子笑骂。最有趣的是那对合肥情侣,男生举着茶干直播:“家人们,这卤香绝了!”女生突然戳他胳膊:“快看,‘小掌柜’在教奶奶扫码点单呢!”

149.png

而采石矶茶干的展销柜前,总围着研究包装设计的游客。杭州来的设计师老周举着样品喃喃:“这纹路,这色泽,简直是天然的国潮IP。”他不知道,周家作坊早将真空包装的茶干与当涂大肉面礼盒组成“皖东双绝”,去年中秋在南京夫子庙卖出四万份。

152.png

烟火长明:传统与创新的共生之道

暮色四合时,肥娟小吃店的霓虹灯牌亮了。肥娟将最后一块茶干切片摆盘,忽然想起网友的提议:“要不和茶干联名?”她笑着摇头,转身又给排队的学生多盛了勺辣酱。而在百里外的马鞍山,周怀远正调试新设备——用低温锁鲜技术保存卤香,却坚持用竹匾晾晒老卤。

150.png

这或许正是当涂县的生存智慧:肥娟小吃店用五元一份的火鸡面守护市井温情,采石矶茶干以百年古法连接现代餐桌。当高铁载着游客掠过长江的波光,当短视频将巷口烟火传遍九州,这座皖东小城始终从容——因为真正的传奇,从来不在聚光灯下,而在蒸笼腾起的白雾里,在竹匾翻涌的豆香中,在每一个认真咀嚼生活的平凡瞬间。

151.png

后记
在当涂县的某个春日清晨,或许你会看见这样的画面:肥娟小吃店的玻璃窗透出暖光,蒸笼里躺着裹着茶干碎的炸鸡柳;而长江畔的周家作坊正飘出新炕的茶干香。市井烟火与江畔馈赠,就这样在皖东大地上完成了永恒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