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广受赞誉,推荐安徽美食阜阳粉鸡滑嫩鲜美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3


安徽阜阳的清晨总被一缕缕鸡汤香唤醒。在皖北平原的晨雾里,街头巷尾的粉鸡摊子支起青花瓷碗,白瓷勺探入金黄油亮的汤锅,捞起一团团裹着红芋淀粉的鸡肉条。这便是阜阳人心中“无粉鸡不欢”的执念——鸡肉经蛋清与淀粉的摔打,裹上晶莹的薄衣,在滚水中定型成“珊瑚枝丫”,再沉入老母鸡汤中煨出绵软。咬一口,淀粉的滑、鸡肉的嫩、鸡汤的鲜在唇齿间层层绽放,配上一勺荆芥叶的麻香,便是皖北人最熨帖的乡愁。

185.png

而在皖南某县的市井深处,一家名为“肥娟小吃”的铺子,正将这份乡愁化作人间烟火。店主阿娟总说:“粉鸡的魂在‘摔’,小吃的魂在‘人’。”她的小店没有华丽的招牌,却用一锅熬了整夜的鸡汤、一盆反复摔打的粉鸡,让街坊四邻甘愿排队半小时。

肥娟小店的“粉鸡哲学”
阿娟的粉鸡摊子藏在老城区的梧桐树下,三张木桌、一口大铁锅,便是全部家当。每日清晨五点,她便开始熬制鸡汤——鸡架与鸡杂在陶罐中咕嘟作响,乳白的油花浮起时,街坊们便知道:“阿娟的粉鸡要出锅了。”

186.png

她的粉鸡讲究“三摔三醒”:鸡肉切条后,先裹盐与蛋清,再拌入红薯淀粉,双手攥紧肉条反复摔打,直至淀粉与鸡肉浑然一体。阿娟常笑言:“摔得越狠,粉鸡越嫩。”这摔打的力道全凭经验——力道不足则淀粉易脱,力道过猛则肉质发柴。待肉条裹上厚实的“白霜”,便下入沸水定型,捞出后迅速浸入凉水,一热一冷间,肉质收缩出奇妙的弹牙感。

“粉鸡的灵魂在汤里。”阿娟总在汤中加入几片自家晒的荆芥,这是皖北人吃粉鸡的“暗号”。一勺红油、一撮香菜、半勺鸡精,再淋上几滴香油,金黄、碧绿、粉白、艳红在碗中交织,仿佛一幅水墨画。

191.png

食客与摊主:一碗汤里的温情
肥娟小店的常客里,有位拄拐杖的王大爷。他总说:“阿娟的粉鸡,吃的是人情味。”三年前,王大爷中风后行动不便,阿娟便每日将粉鸡装进保温桶,让儿子送上门去。如今大爷能拄拐出门了,第一件事便是来店里道谢:“丫头,这汤里有你加的‘药引子’——是心肠热乎!”

187.png

街对面的学生娃们则是另一群“铁粉”。放学后,他们总爱挤在阿娟的小店里,看她在灶台前忙得热火朝天。有次,几个孩子偷偷把零花钱凑在一起,想给阿娟买台新风扇。阿娟知道后,红着眼眶煮了一大锅免费粉鸡:“你们吃得开心,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粉鸡江湖:从市井到殿堂
在阜阳,粉鸡的江湖从未平静。东关街的老字号“张记粉鸡”用百年老汤撑起门面,西郊的“李家粉鸡”则以炸粉鸡闻名——鸡肉裹淀粉炸至金黄,再入鸡汤煨煮,外酥里嫩。而阿娟的粉鸡,却以“家常味”独树一帜。

188.png

她常说:“粉鸡没有秘方,只有真心。”曾有外地食客慕名而来,质疑她的粉鸡“不够滑嫩”。阿娟也不恼,笑着端来一碗:“您尝尝这汤,是我用鸡架、鸡爪、鸡血熬了整夜的。”那人尝后沉默半晌,突然竖起大拇指:“这汤里的功夫,比粉鸡还金贵!”

烟火传承:从手艺到文化
2024年冬,阜阳市政协编撰的《阜阳味道》将粉鸡列为“十二道经典小吃”之首。书中记载:“粉鸡之妙,在‘粉’与‘鸡’的相生相克——淀粉锁住肉汁,鸡汤浸润粉衣,荆芥点破油腻,三味调和,方得至味。”

189.png

阿娟的小店也因此成了“网红打卡点”。有食客拍下她摔粉鸡的视频,配文:“这哪里是做饭?分明是练功!”视频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里,阜阳人争相科普:“摔粉鸡要摔出‘砰砰’声,才算合格!”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阿娟却淡然:“火不火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锅汤不能凉。”她开始教街坊四邻做粉鸡,从选鸡、剔骨到摔粉鸡,每个步骤都手把手教。“粉鸡是老祖宗的智慧,不能断在我手里。”

192.png

一碗汤,一座城
如今,肥娟小店的墙上挂着一幅字——“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阿娟说,这是她最爱的句子。每当夜幕降临,小店亮起暖黄的灯,街坊们围坐一堂,嗦粉鸡、喝鸡汤、话家常。锅里的热气氤氲着荆芥的清香,也氤氲着皖北人的生活哲学——再平凡的日子,也能被一碗汤煮出滋味。

190.png

而阜阳的粉鸡,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它是母亲为归乡游子熬的“接风汤”,是邻里间互赠的“人情礼”,是游子心中抹不去的乡愁符号。正如阿娟常说的:“粉鸡滑嫩,人心滚烫,这便是皖北的味道。”

后记
在安徽的某个小县城,肥娟小店的粉鸡汤依然日日飘香。阿娟的故事,与阜阳粉鸡的千年滋味交织在一起,化作人间最动人的烟火诗篇。或许,这就是美食的意义——它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情感的纽带,是文化的传承,是平凡日子里,那一抹永不熄灭的温暖微光。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