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娟小吃的独具特色,推荐安徽美食铜陵大通茶干咸香可口

作者:admin 时间: 栏目:美食信息 阅读:12

安徽铜陵的清晨总被青通河的水汽氤氲着,大通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油条摊的滋滋声与茶干作坊的卤香交织成一首市井晨曲。在镇东头的一间临街木屋里,“肥娟小吃”的幌子正随风轻晃,店主肥娟麻利地将刚出锅的茶干码进竹屉,金黄的麻油顺着茶干棱角滴落,在晨光里泛起琥珀色的涟漪。

1.png

这家开了三十年的小吃店,是古镇人心中“家的味道”。肥娟的手艺传自祖母,当年老人挑着扁担沿街叫卖茶干时,用的还是荷叶包着的粗陶碗。如今店内虽添了玻璃柜,但那口祖传的杉木卤锅仍摆在灶台中央,咕嘟咕嘟地翻滚着八角、甘草与冰糖的秘制卤汁。

乾隆皇帝的“茶点”遗韵

大通茶干的传说,总在茶客们的闲聊中流转。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某日行至大通码头,忽闻一阵异香扑鼻。循味而至,见一老妪正将方寸茶干浸入卤汁,便索要两块佐茶。薄如蝉翼的茶干入口,咸香中透着冬菇的鲜、甘草的甘,竟令皇帝龙颜大悦,当即赐下“江南一绝”的匾额。

2.png

虽无正史可考,但茶干与九华山的渊源却有据可查。大通镇作为通往佛教圣地的水陆要冲,千百年来香客不绝。茶干因便于携带、久存不坏,逐渐成为朝圣者的“路菜”。肥娟的祖父曾说,旧时作坊用铜钱模压出“大通茶干”字样,既是防伪,亦是信仰——那些印着佛经纹样的茶干,常被香客供奉在佛前,又化作转山途中的能量补给。

三十道工序的匠心密码

凌晨三点,肥娟已守在作坊的石磨前。铜陵汀洲的黄豆需经三筛三选,颗粒饱满者方能入水浸泡。磨浆时讲究“三慢一快”:慢注水、慢添豆、慢推磨,待豆香盈室时骤然加快转速,让浆液如绸缎般滑落。滤浆用的葛布筛眼细如发丝,需用竹片轻叩筛框,方能滤出清透的豆浆。

3.png

点卤是门玄学。肥娟沿袭祖法,将盐卤细流呈“之”字形注入豆浆,待絮状豆花渐起,便用竹帘轻压成方寸薄片。最关键的是“裹压”工序:白坯需用细麻布层层包裹,置于雕花木模中,以百斤石块压足十小时。这般“折磨”出的茶干,薄可透光却韧如皮革,对折不断,卷筒不裂。

7.png

卤香里的时光魔法

肥娟的卤锅堪称“镇店之宝”。老母鸡与猪筒骨熬制的高汤为底,冬菇、八角、甘草、冰糖按古方配伍,更独门添入虾籽酱油提鲜。新压的茶干入锅前,需用竹签在四角扎出气孔,让卤汁渗入肌理。文火慢煨八小时后,茶干由乳白转为酱红,表面泛起油润的光泽。

4.png

起锅时,肥娟总要淋一勺现磨麻油。这勺油是点睛之笔——麻油与卤香在高温中交融,形成独特的复合香气。有老饕专为这口香气驱车百里,只为看肥娟将茶干切成菱形薄片,码在粗陶盘里,佐以铜陵生姜、顺安酥糖,成就一席地道的“铜陵茶席”。

8.png

茶干与烧饼的舌尖圆舞曲

正午时分,肥娟小吃店迎来最热闹的时辰。刚出炉的太平街烧饼表皮焦脆,芝麻粒在高温下迸裂,内里却绵软如云。食客们常将茶干夹入烧饼,咸香与麦香在齿间缠绵,再配一碗大通米酒,便是古镇人最熨帖的午餐。

5.png

更有老主顾偏爱“茶干三吃”:生食可尝豆香本味,蘸醋能解腻开胃,油炸则外酥里嫩。肥娟曾为返乡华侨复刻“乾隆套餐”——将茶干、生姜、酥糖装入竹编食盒,配一壶太平猴魁。老人尝后老泪纵横:“这才是记忆里的故乡啊!”

古镇新声里的非遗传承

近年来,大通茶干登上了“安徽百道名小吃”榜单,肥娟的店也成了古镇文旅的打卡地。年轻学徒们围着卤锅学艺,却总在“裹压”环节败下阵来——现代机械难以复刻手工压制的力道与韵律。肥娟却不着急:“压茶干如做人,急不得,躁不得。”

6.png

如今,她的儿子将茶干制成真空包装,通过电商销往海外。但老客们仍爱来店里,看肥娟用竹刀片茶干,听她讲乾隆皇帝与茶干的轶事。当夕阳为青通河镀上金边时,作坊里又飘出熟悉的卤香,那是四百年光阴凝成的味道,在古镇的烟火中生生不息。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