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东至的升金湖畔总在破晓时分漫起白雾,青石板巷深处的肥娟小吃店却早已亮起灯笼。竹帘半卷间,店主肥娟正将新蒸的米饺码入青竹蒸笼,银白色的半月形米饺在晨光中泛着珍珠光泽,褶边如细浪翻涌,恰似升金湖上初醒的涟漪。这家开在尧渡老街转角的小店,是东至人心中“鲜香的坐标”——米饺的麦香混着馅料鲜气,在白墙黛瓦间织就一张绵密的味觉网。
三十年前,肥娟的祖母用陶甑蒸出第一笼米饺时,镇上还少有人知“仙米粑”的典故。如今店内那口祖传的杉木蒸笼,仍守着“三蒸三晾”的古法:每日添新米、续老酵,让葛公山泉与山野菜在陶甑里交融,熬成琥珀色的时光琥珀。
朱元璋与仙米粑的传说
东至米饺的起源,总在茶客们的紫砂壶间流转。相传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曾率部驻扎东至昭潭镇。彼时将士们所带干粮遇水即坏,昭潭村妇遂将籼米蒸熟晾干,磨粉后裹以豆腐干、马兰头等馅料,蒸成半月形米粑。此物水浸不坏,三日不馊,将士食后战力倍增,朱元璋赞其为“仙米粑”。后明军大捷,此粑便随战旗传遍皖南,渐成“东至米饺”。
虽无正史可考,但米饺与大明王朝的渊源却刻在泥溪镇的明代石碑上。清《东至县志》载:“米饺形如月牙,皮薄馅鲜,可蒸可炸。”如今肥娟的作坊里,仍用棉布包着八角、桂皮等香料,以麻绳系于陶瓮,恰似古人系着对天时的敬畏。
籼米与山泉的淬炼之旅
凌晨三点,肥娟已守在作坊的柴火灶前。东至米饺的灵魂,始于升金湖畔的籼米——这些“喝着葛公山泉、啃着红壤土”的生灵,需经霜降后方能入米。肥娟独创“三淘三晾”之法:初淘以去糠皮,二淘以激米香,三淘以锁筋性。最终晾晒的籼米,在陶缸里静卧如雪,待晨光初现时方能研磨成粉。
磨粉时,肥娟手持石磨缓缓转动,将米粒碾成雪白的细粉。这粉暗藏玄机:需掺入三成葛公山泉磨制的米粉,方能让面皮既显韧性又不失绵软。和面时以80℃热水浇淋,揉成光滑的面团后,覆以湿布醒发两刻钟,让米香与山泉在时光中交融。这般“冰火淬炼”出的面皮,薄如宣纸却柔韧如绸,入蒸笼后遇热膨胀,褶边绽开如白莲。
馅料与火候的味觉圆舞曲
肥娟的馅料堪称“镇店之宝”。这方传承五代的秘方,底料取自泥溪镇的马兰头与豆腐干——马兰头需晨露未晞时采摘,豆腐干则用葛公山泉点卤。炒馅时,肥娟以菜籽油爆香五花肉丁,再入马兰头、豆干、咸菜翻炒,佐以山椒、姜末提鲜,最后淋一勺古法酱油收汁。这般“三炒三焖”的馅料,咸香中透着山野的清冽,鲜甜里藏着时光的醇厚。
包饺时,肥娟将面团分成鸽蛋大小的剂子,以枣木擀杖擀成直径三寸的薄皮,再填入两勺馅料。最妙的是“三捏三转”的手法:初捏以定型,二捏以锁鲜,三捏以塑形,转手间让米饺褶边如浪花翻涌。蒸饺时需以中火催香,让蒸汽在竹蒸笼内循环,待面皮半透明时熄火,余温让馅料鲜汁渗入面皮,成就“银皮裹翠玉”的奇观。这般“阴阳调和”出的米饺,入口先是面皮的绵软,继而馅料的鲜香在齿间迸发,最后马兰头的清冽收尾,恰似东至山水在舌尖的画卷。
清蒸与油炸的味觉交响
正午时分,肥娟小吃店迎来最热闹的时辰。刚出笼的蒸米饺表皮晶莹,褶边透出馅料的翠色,内里却绵软如云。食客们常将米饺蘸醋食用,酸香解腻间更显馅料的鲜甜,再配一碗升金湖莲藕汤,便是东至人最熨帖的午餐。
更有老饕偏爱“米饺双吃”:清蒸可尝本味,油炸则酥脆生香。肥娟曾为返乡华侨复刻“大明宴”——将米饺、葛公豆腐、山椒酱装入漆木食盒,配一壶古法芝麻油与升金湖银鱼。老人尝后老泪纵横:“这才是记忆里的故乡啊!”
老街新韵里的非遗传承
近年来,东至米饺登上了“皖南百道名小吃”榜单,肥娟的店也成了老街文旅的打卡地。年轻学徒们围着蒸笼学艺,却总在“控火候”环节败下阵来——现代电蒸箱难以复刻竹蒸笼的阴阳火候。肥娟却不着急:“蒸饺如治水,急不得,躁不得。”
如今,她的女儿将米饺制成真空包装,通过电商销往海外。但老客们仍爱来店里,看肥娟以竹夹夹饺,听她讲朱元璋食饺的轶事。当夕阳为升金湖镀上金边时,作坊里又飘出熟悉的米香,那是千年光阴凝成的味道,在老街的烟火中生生不息。而肥娟小吃店门前的青石板上,每日午时仍会准时响起邮差的车铃声——那是从南京、杭州寄来的订单,带着游子对故乡的眷恋,轻轻叩响这扇飘着米香的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