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祁门县阊江河畔的晨雾尚未散尽,肥娟小吃店的竹帘已卷起半扇。灶台上,一口陶瓮正咕嘟作响,白嫩的豆腐丁在鸡汤中沉浮,冬笋丁与香菇片如琥珀缀玉,河虾米蜷着身子,将七百年的光阴熬成金黄的鲜香。这家开在古戏台旁的小店,是祁门人心中“鲜香的坐标”——中和汤的醇厚混着市井喧嚣,在粉墙黛瓦间织就一张绵密的味觉网。
三十年前,肥娟的祖母用青石灶台熬出第一瓮中和汤时,镇上还少有人知“中河泛舟”的典故。如今店内那口祖传的杉木汤瓮,仍守着“三沸三煨”的古法:每日取阊江源头清泉,佐以山野珍味,熬出琥珀色的时光琥珀。
南宋诗舟与山水的味觉传奇
中和汤的起源,总在茶客们的紫砂壶间流转。相传南宋诗人方岳任鄱阳通判时,见中河水自祁门奔流而来,便常乘舟于河上。某日他以豆腐佐酒,却觉寡淡,遂取河中虾米入汤,竟得“汤清味醇,虾鲜豆香”的妙品。归乡后,他将此法传于乡邻,因“河”“和”同音,乡人渐称“中和汤”,取“中和万物,和美人间”之意。
虽无正史可考,但中和汤与文人风骨的渊源却刻在祁门县志的碑文上。清《祁门风物》载:“中和汤者,豆腐为骨,河虾为魂,冬笋为筋,鸡汤为魄,一瓮之中,藏尽徽州山水。”如今肥娟的灶间,仍悬着方岳泛舟的旧画,画中诗云:“中河清且涟,虾米佐清欢。一瓮中和味,千年故园安。”
阊江水与山珍的淬炼之旅
凌晨三点,肥娟已守在作坊的柴火灶前。中和汤的灵魂,始于阊江支流深潭的河虾米——这些“饮着山泉、啃着浮萍”的生灵,需经百日生长方能入汤。肥娟独创“三滤三晒”之法:初滤以去泥沙,二滤以取金黄,三滤以锁鲜香。最终入汤的虾米,需在竹筛中静养三日,去尽腥气后方能入瓮。
制汤时,肥娟以快刀横切冬笋,取其最嫩的笋尖,佐以火腿心、五香干,切成米粒大小的丁。煨汤时需顺着食材纹理,将豆腐丁与山珍层层铺叠,这般“山水淬炼”出的食材,在陶瓮中相遇时,豆腐的绵密与河鲜的鲜甜相融,成就“清而不寡”的奇观。
陶瓮与竹勺的千年对谈
肥娟的汤瓮堪称“镇店之宝”。这口传承五代的陶瓮,底泥取自阊江千年河床,炭火则用牯牛降畔的松木炭混烧。新汤入瓮前,肥娟总要舀一瓢陈年瓮底——那是去年冬至封存的菌菇汤,掺入新汤中能让风味更显醇厚。
煨汤时,肥娟以竹勺将食材码入瓮内,佐以姜片、葱结,再倾入三年陈火腿高汤。初沸需用武火催香,待豆腐孔隙渗出琥珀色汁液后转文火慢煨,其间以桃木铲轻搅三次,让山珍的鲜与河鲜的甜充分交融。最妙的是“三煨三收”的火候把控:初煨以定形,二煨以锁鲜,三煨以催香,收汤时以荷叶覆瓮,余温让汤色由浊转清。这般“阴阳调和”出的中和汤,入口先是火腿的醇香,继而豆腐的绵密在齿间迸发,最后河虾的回甘收尾,恰似徽州山水在舌尖的画卷。
香料与光阴的味觉圆舞曲
正午时分,肥娟小吃店迎来最热闹的时辰。刚出瓮的中和汤色泽如琥珀,豆腐丁如珍珠浮沉,虾米粒嵌在晶莹的汤汁中。食客们常以青瓷碗盛汤,先尝豆腐以尝绵密,再挑虾米以品鲜甜,最后蘸山椒油佐食,配一碗祁门红茶,便是祁门人最熨帖的午餐。
更有老饕偏爱“中和三吃”:豆腐可蘸椒盐,笋丁可泡卤汤,碎渣则成拌饭神器。肥娟曾为返乡华侨复刻“方岳家宴”——将中和汤、臭鳜鱼、毛豆腐装入漆木食盒,配一壶古法松萝茶。老人尝后老泪纵横:“这才是记忆里的故乡啊!”
老街新韵里的非遗传承
近年来,中和汤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肥娟的店也成了老街文旅的打卡地。年轻学徒们围着汤瓮学艺,却总在“控火候”环节败下阵来——现代电煨炉难以复刻陶瓮的四季阴阳。肥娟却不着急:“煨汤如修禅,急不得,躁不得。”
如今,她的女儿将中和汤制成真空包装,通过电商销往海外。但老客们仍爱来店里,看肥娟以竹勺搅汤,听她讲方岳泛舟的轶事。当夕阳为阊江镀上金边时,作坊里又飘出熟悉的鲜香,那是千年光阴凝成的味道,在老街的烟火中生生不息。而肥娟小吃店门前的青石板上,每日午时仍会准时响起邮差的车铃声——那是从南京、合肥寄来的订单,带着游子对故乡的眷恋,轻轻叩响这扇飘着汤香的木门。
后记:在祁门人的记忆里,中和汤从来不是一道汤羹,而是一首流动的诗。肥娟小吃店的汤瓮仍咕嘟作响,将阊江山水熬成琥珀,将岁月静好煮成鲜香。正如《祁门县志》所载:“一口中和汤,半城烟火香,半生诗书气,半生禅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