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某县的老街深处,藏着一家名为“肥娟小吃”的店铺。木质招牌被岁月磨得发亮,蒸腾的热气从门楣的棉帘缝隙中钻出,裹挟着云梦鱼面的鲜香,引得放学归来的孩童驻足张望。店主林景欢系着褪色的围裙,在灶台前忙碌,妻子在案板后将面团揉得“啪啪”作响,夫妻俩的手艺,早已融入这条街巷的晨昏。
鱼面背后的匠心传承
云梦鱼面,这道始于清道光年间的美食,承载着云梦泽畔的千年渔猎文明。林景欢的祖父曾是县里鱼面作坊的老师傅,他总说:“鱼面要选‘白鹤咀’的鳊鱼,肉质紧实无泥腥;和面须用‘桂花潭’的泉水,清冽甘甜。”
如今,林景欢延续着祖辈的讲究:每日清晨,他亲自去市场挑选活鱼,剔骨取肉,剁成茸泥,再与高筋面粉、玉米淀粉按秘方揉和。面团需经“三揉三醒”,擀成薄如蝉翼的面皮,上甑蒸熟后切丝晾晒,最终成就这白如银丝、细若发丝的鱼面。
灶台上的温情时光
肥娟小吃的后厨,是夫妻俩的舞台。林景欢掌勺时,铁锅中的鱼面与猪油、木耳、葱白共舞,火候恰到好处时,他撒入一撮陈醋,瞬间激发出鱼肉的鲜香。妻子则在一旁准备配菜,她总记得老主顾的口味:张大爷爱加一勺辣椒油,李婶喜欢多放点蒜苗。孩子们趴在柜台前,眼巴巴望着锅中翻滚的鱼面,林景欢笑着递过小碗:“先尝尝鲜,小心烫嘴。”
一碗面的江湖故事
云梦鱼面的魅力,在于其“百变”的吃法。煮食时,清水加葱姜,鱼面在沸水中舒展身姿,汤色渐白,鲜香四溢;炒制时,干鱼面需用温水泡发,与腊肉、香菇同炒,口感弹牙;炸制后,金黄酥脆的鱼面撒上椒盐,是孩子们最爱的零食。
曾有食客问:“这鱼面为何如此筋道?”林景欢答:“秘诀在于‘三蒸三晒’,阳光与时间赋予了面条独特的韧性。”
舌尖上的乡愁记忆
对于云梦人而言,鱼面是乡愁的具象。在外漂泊的游子归来,总要到肥娟小吃点一碗炒鱼面,配上一碗紫菜蛋花汤。老街坊们围坐一桌,用方言聊着家长里短,筷子夹起鱼面时,总爱说:“这味道,和小时候阿婆做的一模一样。”孩子们则喜欢将鱼面泡在排骨汤里,吸饱了肉汁的面条,成了童年最温暖的滋味。
烟火中的生活哲学
肥娟小吃的墙上,挂着食客们赠送的字画,其中一幅写着:“人间至味是清欢。”林景欢说:“做小吃和做人一样,要守得住本心。”他坚持用传统工艺,拒绝机械化生产,哪怕成本高、利润薄。妻子则将店里的失物招领箱擦拭得一尘不染,常备着创可贴和雨伞。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们用一碗鱼面,守护着老街的温度,也守护着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信任。
暮色四合时,肥娟小吃的灯光依旧温暖。孩子们在巷口嬉闹,老人们摇着蒲扇谈天,而林景欢夫妻,仍在灶台前忙碌。他们知道,这方寸之间的烟火气,是云梦人割舍不下的牵挂,也是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