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某县的清晨总被薄雾笼罩,鄱阳湖的波光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湖畔的银鱼巷是县里最热闹的市集,青石板路上铺满晾晒的银鱼干,渔家阿婆的竹匾里,银鱼如碎玉般闪烁。银鱼是鄱阳湖的馈赠,形如玉簪,通体晶莹,渔人需在晨雾未散时撒网,方能捕得这“湖神之泪”。
“现炸银鱼脆片咧——”巷口的吆喝声准时响起,王伯的油锅支在老槐树下,银鱼裹着薄面糊滑入热油,瞬间绽放成金色花朵。孩童们攥着零用钱围在锅边,咬下“咔嚓”作响的脆片,咸鲜直透心底。这味道,是县里人童年最鲜明的嗅觉记忆。
肥娟小吃店的烟火气
离银鱼巷不远处的学校旁,一家名为“肥娟小吃”的店铺总是挤满学生。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妻,妻子扎着马尾,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丈夫在后厨忙碌,铁锅与油花的碰撞声此起彼伏。
“阿姨,我要一份银鱼炒蛋!”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递上硬币。妻子接过钱,转身从保温桶舀出银鱼干——这是她清晨特意去银鱼巷买的。银鱼与鸡蛋在铁锅中翻飞,金黄的蛋液裹着雪白的鱼身,撒上一把葱花,香气瞬间弥漫小店。孩子们捧着纸碗,吃得满嘴流油,连鱼骨都舍不得吐。
银鱼背后的千年传奇
银鱼不仅是市井美味,更是鄱阳湖的文化符号。县志记载,唐代诗人杜甫曾以“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赞其鲜美,明代更被列为贡品。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楚吴之战后,渔家女水花为父报仇,跳湖化作红眼银鱼,自此银鱼便成“善恶有报”的象征。
如今,银鱼仍承载着县里人的生活智慧。渔民遵循“十年禁渔”之约,只在五月枇杷黄时捕捞,且用细网轻捞,避免伤及幼鱼。晒干的银鱼装入玻璃罐,是游子行李箱中的乡愁;银鱼腊味拼盘是年夜饭的压轴菜,琥珀色的鱼身与腊肉同蒸,清鲜与厚重交织,恰似故乡的守候与牵挂。
双向奔赴的温暖
肥娟小吃店的热闹,始于一个善意的决定。三年前,夫妻俩见孩子们放学后无处可去,便在店内装了电视,摆上板凳,还免费送炸银鱼脆片。孩子们从最初的“蹭电视”,渐渐成了小店的“智囊团”——高年级学生帮着算成本,低年级学生为新菜品取名,连菜单上的价格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
“阿姨,银鱼豆腐羹要少放盐,我奶奶高血压!”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妻子笑着点头,转身将银鱼与豆腐细细炖煮,汤色如乳,银鱼在其中若隐若现。这份羹汤,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也是对传统的延续——县里老人常说,银鱼性平,能润肺止咳,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
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
2025年初,肥娟小吃店因“守护童年味道”的故事被聘为“甜美遂溪”文旅推荐官。聘书送达那日,店内挤满了学生,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大喊“阿姨加油”。妻子捧着聘书,眼眶微红:“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
自此,小店成了县里的“文旅窗口”。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为尝一口银鱼炒蛋,更为听一听银鱼的传说。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银鱼巷的晾晒场景,丈夫则带着网友“云游”鄱阳湖,介绍禁渔政策与生态保护。有网友留言:“原来一条小鱼,能牵出这么多故事。”
舌尖上的故乡密码
在县里人的记忆中,银鱼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老渔夫在湖边讲述水花的传说时,总会往火堆里扔几条银鱼干,噼啪声中,香气与故事一同升腾;孩子们在作文里写“银鱼是湖神的眼泪”,老师批注:“这是故乡的密码”。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银鱼在羹汤中游弋,孩子们围坐桌前,笑靥如花。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醒狮头,寓意“鱼跃龙门,狮舞吉祥”。妻子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都能尝到故乡的甜。”
后记
鄱阳湖的晚风拂过银鱼巷,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银鱼在锅中翻滚,孩子们的笑声在巷尾回荡。或许,这就是江西的味道——既有千年湖光的馈赠,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