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淮南的淮河冲积平原上,绿豆与虾皮是这片土地的味觉双生花。淮南绿豆圆子始于北宋,相传赵匡胤南征时,芦集百姓以绿豆粉、虾皮、豆芽制成金黄圆子犒军,因其“清热解毒、提神醒脑”之效,被赐名“救驾圆”。这道小吃以淮河绿豆为魂,经石磨碾粉、山泉调和,佐以凤台虾皮、八公山豆芽,揉成青玉般的圆子,入六成热油中“三沉三浮”——初入油锅沉底,待表皮酥脆浮起,再复炸两次,直至外皮金黄如琥珀,内里碧绿似翡翠。成品的绿豆圆子,咬开时“咔嚓”轻响,虾皮的鲜、豆芽的脆、绿豆的绵在舌尖层层绽放,恰似淮河夏日的晨露与山风,清爽直抵心脾。
肥娟小吃店的老板娘,幼时随祖母在淮河边学做绿豆圆。祖母总念叨:“绿豆要‘三淘三晾’,虾皮得选‘淮河弯处晒的’。”这抹记忆,成了她日后经营小店的味觉根基。
肥娟小店的烟火剧场
皖中某县的青石板路上,肥娟小吃店的木匾在晨光中泛着暖意。店内,老板娘系着靛蓝碎花围裙,将竹编笸箩端上八仙桌,揭开盖子的刹那,绿豆的清香混着虾皮的咸鲜扑面而来。笸箩里,绿豆圆子如翡翠珠玑,有的裹着焦糖脆壳,有的撒着红椒碎末,有的浸在冰镇酸梅汤中,似一尾尾游动的锦鲤。柜台后的陶罐里,码着焦岗湖莲子茶——那是淮河船工的“解暑良方”,如今成了孩童佐餐的佳饮。
“阿娟姨,今日有绿豆圆吗?”放学铃响,孩童们涌入小店,眼睛亮晶晶的。肥娟笑着揭开油锅,绿豆圆子在热油中翻滚舒展,外皮渐成金黄,内里仍透着碧色。她总说:“绿豆圆要配皖中的柴火灶,火候的魂才能渗进皮里。”
南北交融:绿豆圆子入皖中的味觉实验
初试绿豆圆时,肥娟遭遇了“水土不服”。皖中人嫌传统虾皮味过重,外地客嫌豆芽水分多。她索性将两法糅合:以八公山泉水调和面糊,求其清冽;佐以寿县贡菊提香,去其燥气。揉面时,她让孩子们用竹筛筛绿豆粉,笑称“这是‘童子功’调的面”。
出锅前,肥娟撒入一把淮南山区的野紫苏叶,再淋半勺焦岗湖藕粉熬的冰汤。绿豆圆子在酸梅汤中沉浮如玉,外皮酥脆似蝉翼,内馅绵密如云絮,尝一口,既有皖中的豪迈,又有江南的婉约。
孩童与清润的甜蜜羁绊
肥娟小店的常客,多是县小学的孩童。他们用零花钱买“半份绿豆圆”,却总被多舀一勺。五年级的小满,总把圆子里的虾皮偷偷挑给同桌——他爷爷是淮河老渔民,说“虾皮是圆子的‘金甲衣’,吃了能长力气”。肥娟看在眼里,悄悄在菜单上添了“虾皮加倍”的选项。
孩子们也投桃报李。他们帮肥娟画菜单,把绿豆圆画成“戴草帽的翡翠”;用芦苇编成“圆子蒸笼”,摆在柜台当装饰。有次暴雨,孩子们自发用荷叶给店门口的油锅摊挡雨,肥娟感动得煮了一大锅绿豆百合粥,请全班孩子免费吃。
从灶台到文旅的诗意转身
2025年夏,肥娟小吃因一道“混血绿豆圆”爆红。网友戏称:“碧玉入油锅,肥娟是最佳翻译官。”文旅局找上门,邀她做“皖美味道”推荐官。她带着孩子们去淮河采风,在芦集老作坊学做圆子,把过程拍成短视频。
“看,这是淮河的晨露,这是淮南的月光。”镜头里,肥娟将豆芽裹入绿豆糊,孩童们用竹筷敲着碗沿唱童谣。视频播放量破百万,有游客驱车三百里,只为尝一口“山野与清润交融”的绿豆圆。肥娟却说:“绿豆圆只是引子,真正的美味,是孩子们的笑脸,是渔民的馈赠。”
舌尖上的文化基因
如今,肥娟小吃成了“非遗研学点”。孩子们在店后院学筛绿豆,听老板娘讲淮南绿豆圆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在皖中祠堂里,用柴火灶炸圆子,看蒸汽在马头墙上织成云霞。有位淮南老人尝了绿豆圆,老泪纵横:“这味儿,和我奶奶做的一模一样。”
肥娟总在竹笸箩旁放一摞便签纸,让食客写下感受。有张纸条写着:“绿豆圆是根,串起淮河的晨昏与皖中的烟火;肥娟是桥,让古法与今朝在舌尖重逢。”暮色四合时,小店又飘起油锅的清香,孩童们踮脚往笸箩里瞧,仿佛看见安徽的山水在雾气中交融。
后记
从淮河的绿豆到皖中巷尾的竹笸箩,从渔民的竹筛到孩童手中的芦苇,绿豆圆子与肥娟小吃的故事,恰似一首流动的皖中民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食,不在米其林榜单,而在那些用心调和古法与今朝、用爱串联老幼的双手之间。当一道小吃承载起文化、记忆与温情,它便成了永不褪色的乡愁符号,在时光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