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某县的老街转角处,肥娟小吃店总在晨雾未散时亮起暖黄的灯光。店主林景欢与妻子每日凌晨五点便开始忙碌,将现磨豆浆倒入铁锅,柴火灶里噼啪作响的木柴声与油锅里炸物的滋滋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这家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既是街坊邻里的早餐据点,也是放学孩童的秘密基地——店内特意设置的“爱心角”常年备着应急雨伞、创可贴,收银台旁的白板上记录着常客的忌口偏好。当柏杨豆干的醇香飘入店内,一场关于传统与匠心的味觉对话就此展开。
深山馈赠:柏杨豆干的百年密码
利川市柏杨坝镇的清晨,沈氏豆干作坊的第五代传人沈明远正舀起一瓢龙洞湾泉水。这汪源自武陵山脉的清泉,自康熙年间便被钦定为贡品豆干的专属水源。沈家沿用祖传的“三浸三磨”工艺:大豆需在山泉水中浸泡12小时,石磨碾磨时每瓢豆与水的比例严格遵循“七豆三水”,滤出的豆浆经柴火熬煮后,点卤环节全凭师傅用长柄铜勺感受温度——早了豆花太嫩,迟了口感发涩。制成的豆干经木榨压去八成水分,再以炭火烘烤至表面金黄,最终成就“薄如蝉翼、嚼劲十足”的独特质地。
匠心与巧思的碰撞
某日,利川文旅局组织的“非遗进社区”活动将沈明远带到了肥娟小吃店。当孩子们第一次尝到原味柏杨豆干时,有人皱眉道:“有点硬,咬不动。”林景欢却从中嗅到商机:“要是能做成小吃,会不会更受欢迎?”他连夜驱车前往柏杨坝镇,在沈明远的作坊里蹲守三天,记录下豆干制作的每个细节。最终,双方达成合作:沈家提供古法工艺的半成品豆干,肥娟小吃店负责研发创新吃法——将豆干切丝凉拌、串成竹签烧烤,甚至融入广式肠粉的馅料中。
舌尖上的非遗新生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菜单上新增了“柏杨三绝”:用秘制酱料腌制的“香辣豆干串”,每日限量供应的“炭烤豆干卷”,以及将豆干丝与鲜虾仁共同蒸制的“翡翠豆干肠粉”。
孩子们放学后总爱举着竹签,将烤得滋滋冒油的豆干串在炭火上翻转,咬下时外层焦香、内里柔韧的口感让大人们也忍不住抢食。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小吃意外走红网络,短视频平台上“肥娟家的豆干会跳舞”话题播放量突破千万,连上海的米其林餐厅都发来合作邀约。
坚守与创新的平衡术
面对突如其来的爆红,林景欢却选择每天限量供应柏杨豆干产品。“传统工艺就像老茶树,不能揠苗助长。”他特意在店内张贴沈明远手写的《豆干十诫》,从“山泉浸泡不过夜”到“炭火烘烤三刻钟”,每一条规矩都用红笔圈出重点。
沈明远也定期到店指导,发现某批豆干因天气潮湿导致压榨时间不足,立即要求下架销毁。这种近乎严苛的坚持,反而让顾客更加珍惜这份美味——有人驱车百里只为买到“当日限定”的豆干串,甚至有日本美食家专程前来,将柏杨豆干与神户牛肉进行味觉对比。
文化火种的传递
在肥娟小吃店的二楼,一间由储物间改造的“非遗体验馆”悄然开放。孩子们可以亲手体验石磨磨浆、炭火烘烤,用沈家祖传的模具压制出迷你豆干。当某个小女孩将烤焦的豆干递给沈明远时,老人却笑得合不拢嘴:“这才是传承的味道,有瑕疵才有温度。”如今,沈家作坊的学徒中多了几位县城青年,而肥娟小吃店的分店已开到武汉,但每家店都保留着那个“爱心角”——就像柏杨豆干始终坚守的古法工艺,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从武陵山脉的深潭清泉到老街转角的烟火小店,从沈氏家族的百年坚守到年轻店主的创新突破,利川柏杨豆干与肥娟小吃店的故事,恰似一曲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交响乐。当焦香的豆干串在炭火上翻飞,当孩子们的笑声在店内回荡,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非遗传承,不在于固守陈规,而在于让古老的味道,在新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