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某县的晨雾总裹着桃酥的焦香,肥娟小吃店的玻璃柜里摆着青花瓷盘,盛着金黄的桃酥——这是乐平陶工的“味觉图腾”。相传唐元年间,景德镇周边乐平县的陶工为赶制官窑瓷器,常以面粉拌猪油贴于窑壁烘烤。某日,一位咳嗽的老陶工将桃仁碎混入面糊,意外烤出酥脆干粮。因形似陶片,众人称其为“陶酥”,后因谐音雅化为“桃酥”。此物便于携带、耐饥解渴,遂成瓷工远行的“行军粮”,更在明清时随赣商船队漂洋过海,成为“东方点心”的代表。
桃酥的酥脆源于匠心:需取本地黑芝麻油和面,佐以核桃碎、鸡蛋黄、糖霜,揉面时加入微量小苏打与米酒,醒发三刻钟后擀成铜钱厚的薄片,以梅花纹木模压出花型。入炉前,匠人用鹅毛蘸山泉水轻扫饼面,待炉温升至二百五十度,将陶盘推入炉膛,焙烤八分钟。出炉的桃酥如琥珀凝脂,裂纹似瓷器开片,入口即化,细品能尝出窑火的烟熏气与桃仁的回甘。
肥娟小吃店的酥香烟火
离县立小学不远的巷尾,“肥娟小吃”的暖黄灯光总在晨光初绽时亮起。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妻子系着靛蓝扎染围裙,将新烤的桃酥码进粗陶罐,丈夫在后厨熬制桂花蜜,铁锅与砂锅的碰撞声如编钟和鸣。
“阿姨,要一份‘酥香童年套餐’!”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递上零钱。妻子笑着接过钱,转身从陶罐中取出桃酥——这是她凌晨四点就守着炭炉烤的。桃酥装进油纸包,配着现磨的杏仁露,再塞两颗裹着糖霜的山楂球。孩子们捧着油纸包,吃得满嘴碎屑,连掉在桌上的桃酥渣都要用指尖拈起。老客们则爱点“桃酥三绝”:桃酥蘸蜂蜜配龙井茶,桃酥碎拌酸奶,桃酥芯填豆沙馅,寓意“三生有幸,甜满人间”。
桃酥里的山河岁华
县志载,乐平桃酥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宋徽宗曾赐名“金锭酥”,赞其“形如古钱,色若流金”;清乾隆下江南时,地方官以桃酥佐碧螺春,御笔题诗“酥到齿间皆是春,一碟桃酥半日闲”。抗战时期,乐平百姓将桃酥藏于陶瓮深埋地下,待凯旋后挖出,酥皮仍如初烤般酥脆,成为游子归乡的“味觉信物”。
如今,桃酥仍是县里宴席的“压轴戏”。婚宴上,主厨必做“酥香满堂”:桃酥碾碎铺于盘底,覆以蒸熟的南瓜泥,再淋桂花蜜,寓意“金玉满堂”;寿宴上,则用桃酥粉与山药泥塑成寿桃,点缀红枣与核桃,老人尝后直呼“酥了筋骨”。
双向奔赴的酥意传承
肥娟小吃店的热闹,始于一场“桃酥革命”。三年前,夫妻俩见孩子们嫌传统桃酥“太干”,便在店内设了“酥度调节台”——提供酸奶、鲜奶、跳跳糖等十几种解腻神器,让孩子们自由搭配。孩子们从最初的“怕噎”,渐渐成了小店的“品鉴师”:高年级学生帮着算热量配比,低年级学生为新吃法取名,连烤炉的火候都是孩子们投票定的。
“阿姨,多放点核桃碎,我爷爷说能补脑!”扎马尾的女孩认真叮嘱。妻子笑着点头,转身将核桃与杏仁磨成细粉,与面糊同烤。这份桃酥,既是对孩子们的回馈,也是对传统的延续——县里老人常说,桃酥中的核桃补脑,芝麻润发,猪油养胃,最适合长身体的孩子。
文旅推荐官的新使命
2025年初,肥娟小吃店因“守护童年酥香”的故事被聘为“甜美江西”文旅推荐官。聘书送达那日,店内挤满了学生,他们举着自制的手幅,大喊“阿姨加油”。妻子捧着聘书,眼眶微红:“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能被大家记住。”
自此,小店成了县里的“非遗窗口”。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为尝一口桃酥,更为听一听窑炉的传说。妻子常在直播中展示老匠人的梅花纹木模,丈夫则带着网友“云游”桃酥作坊,介绍陶炉与电炉的烤制区别。有网友留言:“原来一块桃酥,能牵出这么多故事。”
舌尖上的山河密码
在县里人的记忆中,桃酥与肥娟小吃店的味道早已交织成网。老匠人在作坊讲述陶工与桃酥的传说时,总会往火塘里扔几片桃酥,噼啪声中,香气与故事一同升腾;孩子们在作文里写“桃酥是窑火的碎片”,老师批注:“这是故乡的密码”。
如今,肥娟小吃店的墙上挂着一幅画:桃酥在陶炉中翻腾,孩子们围坐桌前,嘴角沾着桃酥渣却笑靥如花。画旁是县文旅局送的竹编灯笼,寓意“窑火长明,非遗永存”。妻子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都能尝到故乡的甜。”
后记
乐平的冬雪飘过桃林,肥娟小吃店的灯光依旧温暖。桃酥在陶罐中静候知音,孩子们的笑声在街尾回荡。或许,这就是江西的味道——既有千年窑火的馈赠,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更有一代代人守护的,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密码。